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在新时代各类传统行业走向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下,智慧教育也在信息化的大潮下顺时而生,智慧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新方向。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并被写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培养各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目前阶段的重点课题。就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距离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具有可行性的。以下是对职教集团的共享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设计。
关键词:信息化  智慧课堂  传统课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基于客观原因,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不扎实,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中理论部分不感兴趣,不情愿主动学习,一些学生甚至在实践动手操作的环节也缺乏兴趣,教师在传统课堂下展开教学难度大。而如果将信息化与传统教育有效融合,构建智慧课堂,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对教学全过程的收集分析,打造高效智能化的课堂,精确完成教学活动。
一、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辅助教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包含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教学活动、智慧评价五大构成要素。该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构建个性化、数字化、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环境,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前形成,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完成情况的标准设定,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引,通过智慧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生成。新课改中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已经明确提出,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职智慧课堂亦要如此。教师要充分领会新课改中目标的深刻意义,设计出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 
三、实现条件
1.移动互联网技术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以网络技术为支撑,而移动互联网技术中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进一步为智慧课堂的智能性、便利性和互动性提供了发展空间。随着最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用户访问网络的速度更快,智能应用平台大量出现。智能应用平台与便携式的移动网络终端结合,可以为用户提供多样性、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与选择,改变用户的传统学习方式[1]。
2.智能移动终端
智能移动终端指的是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搭载操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功能的移动电子设备,常见的有手机、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并且越来越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需求,融入人们日常生活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提供了多角度个性化交互教学的环境。
3.学习通平台的功能
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以学习通平台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以学习通平台作为核心展开,并对学习通平台功能和以往的经典案例研究总结,通过研究将其功能分为三大类:
(1)教学功能
使用学习通平台实现师生间远程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服务地点通过学习通软件进行线上学习,同时也可以在课前与课后进行预复习和对上课视频进行回看,解除了时间上、地域上的限制。
(2)辅助功能
教师直播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发送“弹幕”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课后也可以对课程进行评价,提出学习需求和想法,进而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同时平台还可提供以匿名的方式对老师提出疑问,如此就解决了一些学生因害羞或害怕被嘲笑等原因而产生的不会也不想提问的问题。在课堂中,平台还提供了“随机提问”功能,对班级学生进行随机的点名提问,避免教师的主观倾向。
(3)个性化功能
教师向平台发送大量的学习资源,结合平台对学生以往的学习考试成绩,练习题错误分布等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习题材料,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选取,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练习。教师也可以实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学习难点分布,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而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教学过程为主要途径,教学过程是整个智慧课堂中教学模式的关键点。教学过程应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课前预习及信息反馈、交互式的立体课中学习、课后总结延伸。每个阶段都着重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原则,通过设计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提升完成教学目标的效率。
1.课前预习及信息反馈
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预习资料,并通过学习通平台将预习资料发送给学生,同时接收学生的信息反馈,收集分析学生的需求和状态,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设计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
2.交互式的立体课中学习
智慧课堂教学关键点是师生能够进行立体的交互式学习,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反馈,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不同于传统课堂,智慧课堂的课堂互动不仅仅是师生之间言语上的互动,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借助相关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师生之间多元的、立体的、持续的、高效的互动,在课程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课中学习活动流程采用“6+5流程”结构,即包括教师教的6个教学活动和学生学的5个教学活动,教师活动涵盖:创设学习情境、收集问题、新课讲授、互动交流、随堂测验、即时评价,学生学的教学活动涵盖:发现问题、进入学习情境、协作学习、限时测验、知识巩固等[2]。
3.课后总结延伸
课后阶段,主要涵盖作业练习和知识延伸。教师依据课程内容,选择具有案例性、实践性、代表性、启发性的课程延伸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外的拓展内容,立体化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框架。教师可以对平台里面记录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发布针对性个性化练习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练习、答题,提交结果,并及时收到作业评价。
五、智慧评价
教学评价涵盖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效、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受,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起到调节反馈改正的作用,其不单单是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测,同时也为教师工作、学生学习指引方向。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