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中医药是华夏文明中的一颗瑰宝,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产业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众多利好政策,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坚强保障。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表明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尤其在2020年,中医药产业在新冠肺炎救治中展现出的独特医疗作用必将使其成为21世纪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支柱产业。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一带一路”这一伟大历史机遇下,中医药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医药 专业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中医药产业的变化,就要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观念、创新的视角,来构建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学校对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中大力发扬并践行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专业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1]。那么高职教育就必须切实转变办学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如素质、知识、能力等,并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技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贯彻并落实和谐教育理念,从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深化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发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结构优化和谐发展的中医药人才的方式和途径。
一、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化
中药学专业要以“培养学科扎实、富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中药专业人才”为指导思想,以中药专业应用岗位为出发点,积极主动地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剖析中医药产业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以中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前提;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等因素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2]。
二、专业培养课程体系构造综合化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道受业解惑,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及自我提升能力。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中医药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专业设置不断推陈出新,教学规模蓬勃发展,各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已经建立起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中药学科群体和课程体系。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中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生物学知识、基因工程技术在中药学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药学的发展壮大,与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紧密结合是大势所趋。基于这种趋势,中医药专业就必须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以中医药学为主导, 以管理学、生物学、工程学、化学、农学等学科为辅的综合性知识结构。树立中药学“综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使学生具有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为未来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复合型人才支持。
三、专业培养教育过程实践化
中医药学基于经典而传承,源于实践而创新,具有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特点。中医药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再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结合教学过程设计,规范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强化实践教学训练,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优化理论知识和动手实操比例,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考核,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加速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向生产实践应用的转化。依靠多方位的实操教学体系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始终突出课程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升。
四、校企合作注重岗位化
作为中医药产业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职院校,需增强中医药教育与中药产业的协同发展意识,需调整教育方式和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共建平台,主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通过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主动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中,与企业建立牢固的唇齿相依、共建共赢的的合作关系,针对企业的岗位设置,共同制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就业岗位中学有所用,实现校企人才的无缝对接。例如黑龙江生物科技生物制药分院与黑龙江省金天集团老百姓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神威药业、葵花药业、九州通医药、吉林大药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中药生产,流通、健康服务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为中药学专业学生在技能培训、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有深化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校企合作体系,校企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推动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人才需求。
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要求系统化
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要完善专业学科结构,
强化教育教学资源输入,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中医药专业发展有的放矢;以中医药专业发展带动专业师资能力提升;以师资能力提升创新课程改革与建设,以创新课程改革促进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建立一支整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规模适度,符合学校目标定位要求,适应中药学专业教学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3]。例如我校中药专业有专业教师21人,其中副高级职称教师8人(占38.1%),中级职称教师12人(占57.1%);具有博士学位2人(占9.5%),具有硕士学位17人(占81%);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11人(占52.4%)。本专业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基本趋向合理。
2.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的优化要加强科学调研,明确定位,可以与当地中药企业联合制定教学计划,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设置相关课程内容。对于联系紧密的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注重协调学生社会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并把前沿的专业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以中医药学知识为主干,强化基础医学、生物学、化学教育, 以计算机、农学、外语等知识为支持工具,强化实验能力培养。加强中医药产业各个环节知识的有效汲取,做到摄取与创新并重, 突出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中药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统筹规划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的机会。我校经过多年的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设施先进、技术含量高、软硬件配套齐全,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需要。目前,我校还建立了中药提取、液体制剂、固体制剂、模拟药房(包括中药调剂),中药鉴定、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中药标本室等现代化的校内实验实训室。这些实训实验室参照企业硬件设计,设备与药品生产企业相同,参考生产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实训室与车间相融合、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相融合,完全满足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
4.重视实习就业
除了建立健全校内教育,还应重视学生的实习就业教育、实现校内教育与社会就业的有机衔接。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实习学生之间形式多样化的反馈信息系统;对实习学生进行定期回访,调研其对岗位的满意度、对企业的认可度、对个人发展前景的预期度、对继续教育的渴求度等要素,形成以中医药岗位为定位、就业企业为主体、学校为知识培养平台的教学做、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机制,为真正实现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产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实践证明,创新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高职教育必须切实紧跟时代潮流,本着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未来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模式应该是能够倡导并实践创新精神,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真正做到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创新和实践能力,形成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