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还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新时代下,思政理论课程需要在改革中创新,对思政课程中的理论课程改革进行分析,创新改革路径,使得思政课程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引领,促进大学生不断获得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要性分析
1.是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一门传递知识的课程,更是与大学生进行情感与态度上的交流,使他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建设相结合。我国目前有3000多所高校,4000多万在校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进而影响同类人群,那么整个社会的年轻人群体的思想认识就可以被主流价值观影响,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教育要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接班人[1]。
2.是大学生自身成长需要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书,更要关注育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当前由于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对于处于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有非常大的冲击,很多大学生自己有独立的意识,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非常正确的。但实际上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于世界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容易产生理想主义,总是从自身角度来认识世界,而且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干扰,造成精神上迷茫、认同上混乱、行为上失序。通过思政课程让思政课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使大学生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并理性分析、解决问题,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扎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成才产生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无论何时何地,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路径
1.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首先,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政治性指的是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意识以及政治取向,学理性是构建的知识体系。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学理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基,二者共同统一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中。政治性是学理性的前提,学理性是政治性的基础。政治性和学理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使两者相互补益、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思政课程不仅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也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学理上的当代价值,两者统一的基础正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中,凸显思政课的政治性,同时注重发挥学理性的分析诠释作用,使思政课的政治性展现在严谨科学的学术理论体系之上。其次,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价值性指思政课程的引领性作用。知识性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所建构的知识体系。在思政课程改革与创新中,价值性的主旨是在青少年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对于大学生的三观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行为,从而使得大学生可以坚定不移的相信党,相信国家,对自己的国家充满自信和自豪感。
2.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
首先,统一性和多样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非常重要的特点,要做到两者相互统一。其中统一性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要贯穿统一性特点。多样性指的是教学对象、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要多样化。这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力争做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主导性指的是思政课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体现主导性作用,可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主体性指的是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身的作用,而不应该在整个课堂中都是自己的独角戏。两者的作用辩证统一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组织与开展思政课程,其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人格魅力主导着教学效果。在课堂中,要发挥思政课程对知识的独到见解,要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不断创新,避免照本宣科,持续激发教师的育人创新热情与激情,不断激励教师探索思政课程教学的方法,才能真正地在实施层面上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可以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力,才能真正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教师“乐教、善教、优教”与学生“乐学、善学、优学”的良好氛围。
3.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
首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程是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就是非常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其对于世界本质的探讨和解释,甚至对改变世界的方法的探讨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思政课程吸收了这些理论知识,并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相结合,形成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而来的。通过学习理论,教育大学生领悟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艰难困苦,接力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其次,要力争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高校思政课程中,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发挥课程重要的功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应该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发挥高校、课程与教师的深层潜力,统筹高校、社会与家庭的协同作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而提升立德树人的水平。
结语
总之,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重要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结合高校学生当前的状况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发挥思政课程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要性分析
1.是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一门传递知识的课程,更是与大学生进行情感与态度上的交流,使他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建设相结合。我国目前有3000多所高校,4000多万在校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进而影响同类人群,那么整个社会的年轻人群体的思想认识就可以被主流价值观影响,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教育要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接班人[1]。
2.是大学生自身成长需要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书,更要关注育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当前由于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对于处于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有非常大的冲击,很多大学生自己有独立的意识,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非常正确的。但实际上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于世界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容易产生理想主义,总是从自身角度来认识世界,而且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干扰,造成精神上迷茫、认同上混乱、行为上失序。通过思政课程让思政课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使大学生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并理性分析、解决问题,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扎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成才产生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无论何时何地,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路径
1.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首先,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政治性指的是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意识以及政治取向,学理性是构建的知识体系。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学理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基,二者共同统一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中。政治性是学理性的前提,学理性是政治性的基础。政治性和学理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使两者相互补益、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思政课程不仅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也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学理上的当代价值,两者统一的基础正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中,凸显思政课的政治性,同时注重发挥学理性的分析诠释作用,使思政课的政治性展现在严谨科学的学术理论体系之上。其次,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价值性指思政课程的引领性作用。知识性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所建构的知识体系。在思政课程改革与创新中,价值性的主旨是在青少年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对于大学生的三观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行为,从而使得大学生可以坚定不移的相信党,相信国家,对自己的国家充满自信和自豪感。
2.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
首先,统一性和多样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非常重要的特点,要做到两者相互统一。其中统一性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要贯穿统一性特点。多样性指的是教学对象、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要多样化。这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力争做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主导性指的是思政课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体现主导性作用,可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主体性指的是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身的作用,而不应该在整个课堂中都是自己的独角戏。两者的作用辩证统一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组织与开展思政课程,其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人格魅力主导着教学效果。在课堂中,要发挥思政课程对知识的独到见解,要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不断创新,避免照本宣科,持续激发教师的育人创新热情与激情,不断激励教师探索思政课程教学的方法,才能真正地在实施层面上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可以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力,才能真正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教师“乐教、善教、优教”与学生“乐学、善学、优学”的良好氛围。
3.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
首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程是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就是非常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其对于世界本质的探讨和解释,甚至对改变世界的方法的探讨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思政课程吸收了这些理论知识,并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相结合,形成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而来的。通过学习理论,教育大学生领悟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艰难困苦,接力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其次,要力争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高校思政课程中,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发挥课程重要的功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应该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发挥高校、课程与教师的深层潜力,统筹高校、社会与家庭的协同作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而提升立德树人的水平。
结语
总之,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重要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结合高校学生当前的状况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发挥思政课程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