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 随着国家资助内涵不断丰富,高校资助工作理念已从保障性资助到资助与育人并重的发展型资助转变。本文在具体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基础上,得出启示:资助育人工作,应重视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的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智”与“扶志”,应做到对象全覆盖;联动多方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是提升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素质提升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A
高校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重要阵地,国家高度重视资助工作,通过切实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形成了“奖、勤、助、贷、免、补”多元资助体系,兑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近年来,资助内涵不断丰富,在资助理念上,已从经济帮扶为主的保障型资助向资助和育人并重的发展型资助转变。陈宝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文章中指出:“学生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列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明确提出“扶困”与“扶智”,将“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1]。
一、案例概述
小萍,女,来自某贫困县,家庭经济困难。父亲因在工厂意外受伤导致残疾,无法干重活,母亲身体状况也很差,家庭收入很低,经济条件差。小萍自小成熟懂事,学习努力上进,进入大学后积极参加班委和社团竞选,担任了班级团支部书记和学院青年志愿者队员。小萍整体表现较优秀,但辅导员在与小萍的接触中,发现其内心存在较重的焦虑、自卑、敏感心理,工作踏实谦虚,但缺乏自信和果敢,交流表达能力有待提升。
二、案例分析与处理
该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许多从小在困境中成长的学生,较一般同龄人更成熟懂事,但看似独立坚强的背后,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因从小受经济条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焦虑、紧张情绪较重,容易形成自卑、敏感、不稳定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人长远发展。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萍克服困难,突破局限,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力提升自我,辅导员多次与小萍进行深入谈心谈话,增进了解,并为其提供多种锻炼的平台和机会。根据小萍热衷志愿服务的特点,鼓励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院团委支书记给予小萍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带领小萍深入贫困地区参加三下乡志愿活动。辅导员作为学院资助对接老师,将小萍加入学院某资助项目的学生团队,计算机专业的小萍和许多受资助同学一起,利用专业所长,为广大同学提供电脑技术服务。在各种项目和活动的组织参与过程中,小萍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自信心大大增强,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更进一步增强了其责任担当和感恩奉献的精神品质[2]。
经过两年的学习和锻炼,小萍学习成绩优异,担任团支书和学院青年志愿者分队队长,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某企业奖学金(全学院共2名获得者),多次获得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参加当地抗疫志愿者服务,获得地方表彰。在学院的某年度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上,小萍作为学院“自强之星”的获奖代表,自信地走向舞台,向同学们分享个人经历,展示自我风采。小萍已经从刚上大学那个自卑怯懦、不敢勇敢表达自己的小姑娘,变成各方面积极发展,善良勇敢自信的优秀学生。
三、案例启示
1、资助育人工作,应重视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的提高
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本水平是个人素质的一个体现方面,提升心理资本水平可促进综合素质发展。贫困学生普遍存在较低的心理资本水平,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应重视对其心理资本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帮助其树立自信、乐观、坚韧的精神品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
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智”与“扶志”,应做到对象全覆盖
长期以来,对贫困学生的帮扶除了经济救助外,更多侧重对学业困难以及有明显心理障碍学生的帮扶。而许多贫困学生通过个人积极努力,在学业上取得较优异的成绩,在传统教育“重应试轻心理健康”的模式影响下,容易忽略对这部分学习优秀的贫困学生的进一步关注和帮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和学生资助工作者,应重视对贫困学生的关注,通过谈心谈话、走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参与学生活动等方式,增进对学生个性特点、兴趣、优缺点的了解,及时洞察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联动多方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是提升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联动党团建设、班级管理、学生资助、校内外实践等多方资源,充分挖掘育人元素,为学生搭建锻炼平台,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拓展视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受资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看见并实现自身价值。案例中的小萍,正是由于在班团工作、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参与大量工作,使其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自信心、乐观心态和感恩精神也不断增强。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素质提升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A
高校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重要阵地,国家高度重视资助工作,通过切实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形成了“奖、勤、助、贷、免、补”多元资助体系,兑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近年来,资助内涵不断丰富,在资助理念上,已从经济帮扶为主的保障型资助向资助和育人并重的发展型资助转变。陈宝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文章中指出:“学生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列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明确提出“扶困”与“扶智”,将“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1]。
一、案例概述
小萍,女,来自某贫困县,家庭经济困难。父亲因在工厂意外受伤导致残疾,无法干重活,母亲身体状况也很差,家庭收入很低,经济条件差。小萍自小成熟懂事,学习努力上进,进入大学后积极参加班委和社团竞选,担任了班级团支部书记和学院青年志愿者队员。小萍整体表现较优秀,但辅导员在与小萍的接触中,发现其内心存在较重的焦虑、自卑、敏感心理,工作踏实谦虚,但缺乏自信和果敢,交流表达能力有待提升。
二、案例分析与处理
该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许多从小在困境中成长的学生,较一般同龄人更成熟懂事,但看似独立坚强的背后,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因从小受经济条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焦虑、紧张情绪较重,容易形成自卑、敏感、不稳定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人长远发展。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萍克服困难,突破局限,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力提升自我,辅导员多次与小萍进行深入谈心谈话,增进了解,并为其提供多种锻炼的平台和机会。根据小萍热衷志愿服务的特点,鼓励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院团委支书记给予小萍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带领小萍深入贫困地区参加三下乡志愿活动。辅导员作为学院资助对接老师,将小萍加入学院某资助项目的学生团队,计算机专业的小萍和许多受资助同学一起,利用专业所长,为广大同学提供电脑技术服务。在各种项目和活动的组织参与过程中,小萍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自信心大大增强,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更进一步增强了其责任担当和感恩奉献的精神品质[2]。
经过两年的学习和锻炼,小萍学习成绩优异,担任团支书和学院青年志愿者分队队长,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某企业奖学金(全学院共2名获得者),多次获得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参加当地抗疫志愿者服务,获得地方表彰。在学院的某年度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上,小萍作为学院“自强之星”的获奖代表,自信地走向舞台,向同学们分享个人经历,展示自我风采。小萍已经从刚上大学那个自卑怯懦、不敢勇敢表达自己的小姑娘,变成各方面积极发展,善良勇敢自信的优秀学生。
三、案例启示
1、资助育人工作,应重视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的提高
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本水平是个人素质的一个体现方面,提升心理资本水平可促进综合素质发展。贫困学生普遍存在较低的心理资本水平,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应重视对其心理资本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帮助其树立自信、乐观、坚韧的精神品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
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智”与“扶志”,应做到对象全覆盖
长期以来,对贫困学生的帮扶除了经济救助外,更多侧重对学业困难以及有明显心理障碍学生的帮扶。而许多贫困学生通过个人积极努力,在学业上取得较优异的成绩,在传统教育“重应试轻心理健康”的模式影响下,容易忽略对这部分学习优秀的贫困学生的进一步关注和帮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和学生资助工作者,应重视对贫困学生的关注,通过谈心谈话、走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参与学生活动等方式,增进对学生个性特点、兴趣、优缺点的了解,及时洞察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联动多方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是提升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联动党团建设、班级管理、学生资助、校内外实践等多方资源,充分挖掘育人元素,为学生搭建锻炼平台,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拓展视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受资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看见并实现自身价值。案例中的小萍,正是由于在班团工作、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参与大量工作,使其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自信心、乐观心态和感恩精神也不断增强。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