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全球乃至全世界的哲学家的书架上必有一本老子”,张燕玲教授如是说。在聆听了她细细地讲解之后,我更认为这其中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每一个学生和老师都应该好好地读一下《道德经》。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构建和后世影响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社会进程发挥着重大影响。
关键词:浅议道德经 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不拔苗助长与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相一致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告诉人们在行事的过程当中要更多的遵循自然法则和事情的发展规律,尊重事物的本性,不要将个人的意志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从而导致违背初始意愿的情况发生。因此可以看出,“无为”思想实际上主要包括遵循自然法则和尊重行事规范两个方面,即崇尚天道与人道。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人道应当和天道相互统一,既然天道是自然无为的,那么人道也应该遵循事物的原有规律和发展趋势,避免人为的干扰和阻挠,从而达成人道的“无为”[1]。
作为教育者要遵从这个规律,而不是人为地去破坏它。做教育更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年龄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不拔苗助长,不给孩子强行报各种辅导班,不超前学习,符合其年龄特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学才不失教育的本真。
二、不公布学生考试分数和名次与与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相一致
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正是在贯彻落实《进一步规范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精神。这一做法有利于纠正家长唯分数论的错误观念。孩子的成长除了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素质,前者可以通过纸笔考试、分数测量出来,而后者则难以通过考试和分数进行测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一旦进入学校,家长往往会只关注前者,而轻视或者忽略后者,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其实,就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言,学生一次考试考100分和考90分不会存在多大差异,不代表考100分的将来一定发展得好,考90分的就一定发展得差。因此,从鼓励学生发展的角度看,“100分”和“90分”都可以划定为“优秀”等级,这就是实行等级评价的初衷。而在家长看来,别说10分之差,就是1分之差,也是天壤之别,这是他们固有的攀比心理在作怪。
“等级”虽不是具体的分数,但也是一种评价方式,目的就是要破除家长“分分计较”的攀比心理。这种评价方式虽然看上去有些模糊,但家长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业水平,引导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孩子的伦理道德水平,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这些也是孩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必备的能力。
这一做法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无论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在成绩和名次面前,心情都难以平静。回到家里,几乎都要承受父母无休止的数落甚至是暴力惩罚,这种状况让孩子承受了不该有的心理压力,使其对自己失去信心,影响他们的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以成绩判好坏,要看到每个孩子的长处,让每个孩子都心理健康自信满满地活着。
三、教育学生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与道德经“动善时”“动善时”意即行动时善于抓住机会。教育者要善于利用“教育契机”[2]。
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小题大做,放大契机的效果,使德育有效度放大,让学生的思想有其奋斗的目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建立自觉自律机制。
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教育契机”。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用素材,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学校最近要求学生在餐厅就餐定人定位。如果仅仅提要求,没有教育,那么不仅这件事不容易做好,也丧失了应有的意义。班主任可以结合全国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利用各种场合、开展各种活动、创造各种机会进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校这种措施对自身素质提升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位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班主任,教育好一个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并不很难[3]。
教育者要善于创造“教育契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回答正确及时进行表扬,让学生慢慢的敢说愿说,慢慢的喜欢上这门课喜欢上这个老师。同时增长孩子的自信心,表达欲望,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道德》经中藏着人生的大智慧,藏着教育的大智慧。它可以改变人生,让人快乐而又幸福地活着。读《道德经》它教会教师用无为的思想教育学生,用上善若谷的胸怀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来诠释自己对三尺讲台的坚守,用最快的速度让你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4]。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