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网络正逐步渗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根据教育部对高校学生的要求,组织并引领学生做好党建工作成为当务之急,而近年来网络的蓬勃发展,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和助力。本文以当今社会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究分析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 D267.6;G6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引领信息化的普及潮流,如今信息化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领域之中。而在各个领域之中,首先能够适应并接受这种信息化普及的群体无疑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学生。因此,在当今网络环境之下,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学生党建工作要结合当下的网络环境,对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发展渠道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保证学生党建工作更高质量地完成。
、网络环境带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机遇
  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首先,对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来说,网络所包含的内容之广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资源,充实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容。其次,当今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信息具有实时性和开放性,正是其所拥有的这两个特点,能够让我们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进行交流讨论,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进行极大程度的提升。再者,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高效地找到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料,不仅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党建工作的形式进行多样化的改变。在过去网络还未兴起时,学生党建工作无非是在线下进行交流讨论,多有不便。而正是网络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及平台,建立相应的讨论群组、党建工作讨论论坛、每周一次的青年大学生活动等等一系列的新方式都更加方便学生党建工作的进行,且充分发挥了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培养了学生个人的能力。以上三点都说明了网络环境带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优势及潜在益处,这无疑是当下蓬勃发展的网络环境带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机遇。[1]
、网络环境带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挑战
  网络环境的发展也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网络盛行的时代,任何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网络所带来的一切。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网络环境的眼花缭乱是对其道德素养方面的挑战。我们都清楚,道德素养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能够自觉约束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即使在网络盛行的时代,各种网络乱象也层出不穷。而刚刚步入大学的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尚未成熟,是所谓的成年形成期,在充斥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和内容的网络环境中,对学生心理建设的牢固程度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学生的党建工作就是严格按照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并且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反映意见、要求和思想情绪,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按照党员标准,做好学生中的发展党员工作。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学生党建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网络环境带来怎样的一小部分冲击,都会给整体的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在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便利党建工作的同时,保证学生自身身心健康,努力做好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利用网络实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及意义
    近些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党建工作,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形式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但各个高校一直把发展学生党员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纳入学校党建工作的体系中,这表明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青年一代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
    网络带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不仅有机遇,还有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一套方案来应对所需面对的挑战。一方面,校方应对于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有害信息或诈骗信息等进行有效的防堵措施,屏蔽掉对大学生身心有害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学生应该对自身有一定的要求,坚持法律法规,杜绝网络犯罪及网络借贷等不良行为。[2]
  因此,在大学期间,实施各个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培养各个高校的学生党员,在网络发展的新时期更要做好培养思想道德高尚、知识体系明确、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党员学生,不仅是为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素质,更是为我们的社会与祖国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总结:
    网络的飞速发展表明了科技的重大进步,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对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来说,网络确实有速度快、资源广等等优势,但同时它也冲击着传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给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综上所述,网络的盛行,要求我们在传统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创新,有继承传统学生党建工作的原理方式和初衷,也要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利用网络的优势,更好、更高质量地完成学生党建工作,共同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坚实的保障。[3]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