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应该在各种心理机制的有效调动和有机配合下,形成积极、亢奋的学习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心理机制也会出现萎靡和疲劳的现象,使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厌倦。同时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积极寻找解决对策。基于此,本文针对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较普遍存在的心理厌倦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物理课程设计方面的理论依据,并在教学中利用对比性心理程序进行了相关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比  心理  厌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产生心理厌倦的原因
物理学有着严密的学科体系,需要学习者在掌握物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的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思维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的基本素质、心智发展水平、情绪调控能力甚至是家庭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物理学习的好坏。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会逐步出现学习厌倦现象,究其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逃避性心理厌倦,二是适应性心理厌倦。如果把物理学科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和形成思维方式看成一种外界刺激的话,有的学生的感受能力对于这种刺激长时间处于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不适应带来了对物理学习的抵抗,最终形成态度层面上的逃避,这就形成了上述第一类型的心理厌倦。第二种心理厌倦则似乎相反,有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物理学习所带来的刺激,这种适应继而带来舒适感,在学生注意、情感、理解、感知和想象等心理活动都出现舒适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厌倦,造成效能的降低和钝化,这是所谓的适应性心理厌倦。
在学生人数众多的班级里,教师是否能应对好这两种不同的心理厌倦,是保证全体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关键,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可利用“对比性心理程序”来解决物理学习心理厌倦问题[1]。
 对比性心理程序解决物理学习心理厌倦的机制
 所谓“对比性心理程序”是指在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启动两条心理程序,一条是对新知识的分析、理解和记忆;另一条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始终记录自己情绪、情感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心理程序互相对比、互相印证,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而具有很强的体验性和个性化特征,由此带来生动的趣味性,将有效抵抗心理厌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是自己的理解。这些观点也说明学生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实际上有两条对比性心理程序的存在情况。毫无疑问,当学习者的经验、主动信息加工的能力和意义转化流程都能满足知识的同化时,学习过程非常顺利,此时的心理记录程序所记录是愉悦的心理过程,这将促使学习者更加愿意主动回忆、运用所学知识。此时,学生在回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同时,也会在无意识情况下激发他们在学习时的愉悦感。
 
 
 
但建构主义并没有涉及学习过程不顺利时,学习者将如何应对以及其心理情绪等因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事实上,学习者在很多时候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是郁结不通的,或者是在其“最近发展区”之外的情况,此时学习者的“对比性心理程序”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如图)。当学习者从外部环境接收信息后,其感受器进行概念等基本信息登记,相关内容进入短时记忆区,该区负责选择待加工内容存入工作记忆区,同时学习者从长时记忆区中提取加工所需的对应内容放入工作记忆区,等加工结束后再将新生成的知识存入长时记忆区。如果学习者发生学习障碍,主要在其对比性心理程序上产生对应变化。如果感受器在进行登记时出现障碍,将会激发“拒绝”等负面情绪,如果在短时记忆区出现认知问题,学习者可能会降低继续学习的意愿,只有当短时记忆内容与被提取的长时记忆内容在工作记忆区内发生实质性的有意义的建构时,学习者才会对学习感兴趣,保持持续的关注,直到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重构,内化成新的知识结构,并同时伴随着强烈成功的喜悦感受。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因新知识不能与原有知识发生匹配,无法内化时,学习者的心理程序又会回退到主观愿望阶段,动摇其学习的主观愿望,从而产生心理厌倦[2]。对比性心理程序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对比性心理程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同步进行心理记录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程序状态都不一样,传统物理教学尤其是在几十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法关注每位学生学的心理变化。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很好的扮演学生学习辅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协助学生适时记录自己的对比性心理程序的运行过程,学习顺畅时记录愉悦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学生学习受到阻碍时,更要记录思维断点、情绪郁结之处,以便更好地能够寻求老师的帮助。 1.利用学情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学生心理程序状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厌倦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在课堂上使用人手一个的信息交互终端,实时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状态成为可能。这里既可以使用高大上的平板电脑,也可以使用价格低廉实用性较强的“答题器”制式的数据采集装置。以后者为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嵌入学生提交在这一环节中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感受,如果使用“答题器”,可将学情分成几个较为固定的选项,例如A.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了实验方案;B.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了一部分实验方案;C.根本就写不出实验方案。然后再由学生使用自己的“答题器”提交反映自己学情的选项。教师终端收集好信息后进行统计,根据学生具体学情(即提交A、B或C情况的比例)选择是继续下一个环节,还是根据大多数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暂不继续而是调整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改善和强化自己上一个环节的学习效果。由于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在关键节点处都设置了提交学情的活动,这本质上是在借助信息手段帮助学生记录其自己的心理程序状态,在认知过程发生的同时,建立起了并行同步的心理对比程序,是成功时的喜悦,还是出错时的懊恼,亦或是无法完成时的窘迫,这些心理变化都让整个认知过程充满了生动的个人感受而显得生机勃勃,从而会引发下一阶段的学习诉求和兴趣,也就避免或弱化了心理厌倦的产生。
 2.利用发声思考法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心理厌倦问题
发声思考法的有效作用在认知心理学界早已的到公认,但怎样应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却很少涉及。发声思考法在自主学习中的价值在于能够应用外部心理干预手段,建立一个本应默默无语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对比心理程序。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许多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将学习环境的安静转变成了心理活动的抑制或停滞状态,从而造成了学生心理厌倦。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即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为学生制定一个“发声思考线路图”,例如在解决一个复杂电学题目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以下内容进行思考:“1.我识别出电路结构是      ;2.该题需要用到的电学概念、公式有       ;3.题目的已知量有      ;4.题目中可能发生的动态变量有      ;5.我决定用     方法解决这个题目”。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线路图”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转换成语言说出来,并使用录音设备录制下来。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把发声思考的音频与正确的解题过程进行比对,也可以把这些音频发送给老师,由老师分析发现学生在知识、方法或解题能力上存在的症结。这种发声思考的方法本质上也是在学生进行认知活动尤其是内化形式的认知活动时,同步构建一个对比的心理程序,而这种对比心理程序将学生可能存在问题的认知活动与正确规范的思维过程联系起来,在学生的症结处会建立起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将成为学生新的知识、方法的生长点[3]。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发现,利用对比性心理程序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物理学习的心理厌倦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建立自我对话机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心理环境,最终达成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