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本文围绕高职院校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依托职教云平台,探索混合式教学实际应用效果,以期更好地促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促使其理论知识得以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线上线下 混合教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手段已经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教育领域迎来了改革的契机。当前,大学生群体拥有移动终端的比例已经接近100%,多种智能软件和平台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护理学中,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一种新型授课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时间受限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包含的内容丰富,它既是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的组成部分。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较为广泛,再加上不同知识涉及的临床情况较为复杂,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有限时间内对学进行知识的传授容易出现知识遗漏、技能弱化等问题[1]。
2.理论与实践难以兼顾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整体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人数、实训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诸多教学内容以理论方式展开,相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学习的内容更多是重点和难点,如心肺复苏等实验教学内容。此外,学生在学习期间接触医院的机会较少,也就难以很好地了解急诊、重症医学等复杂临床情境。
3.知识掌握不全面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研究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此外还包括内、外、妇、儿等多学科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转变思维,将多学科治疗和护理知识进行整合,并将这些理论知识融入到临床实践中,具备临床思维,从而掌握分析临床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的限制,部分内容要求由学生自主学习,甚至学生在课堂上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知识内化,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缺乏全面性[2]。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混合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线上+线下”两种形式进行资源的前期配置,专业教师要做好理论内容、临床内容的合理分配,打造出适合学生线上学习的知识资源库,其中涵盖临床操作规范、危重症护理,以及课后练习题、作业等重要学习资源,并将上述资源上传至职教云平台中,为学生们提供线上讨论和答疑环境[3]。
1.课前学习阶段
课前学习活动主要以在线形式展开,教师可以依托职教云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通过预先一周发放任务清单、学习资源,让学生对线上教学主要授课的知识点提前熟悉,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主学习,并设置相应的知识点。在自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及时解决一部分问题。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可以导入真实抢救案例,使学生们站在第一视角认知、理解急救知识,在线学习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让更多学生了解到团队协作和技能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2.课中教学
基于线上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登陆职教云平台,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判断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要对课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开展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学校教师和临床教师在课堂中主要围绕不容易理解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急危重症病例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常见急症、急性中毒、急诊科分诊、灾难护理、心肺复苏等。在引入案例的同时,临床老师要及时设定问题,让学生们以分组抢答的形式进行问题分析,并使用启发式、任务引领式学习等方法,让学生们完成课堂训练内容。
3.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环节主要是巩固和拓展知识。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完善其知识结构。其后,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答题、完成课后作业形式查漏补缺,借助线上学习资源进行知识拓展。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情况,将类似的急危重症案例上传至线上平台,以供学生进行分析,使其能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自主思考[4]。在学生们完成案例分析后,可以将答案上传至职教云平台,让教师能够直观地看到学生们的课后学习效果。最后,教师将线上、线下学习成效归入期末综合评价范围内,并借助线上平台持续关注各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有效地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均能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同时,在线上教学平台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全新的学习体验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知识的吸收和内化上,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线上线下 混合教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手段已经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教育领域迎来了改革的契机。当前,大学生群体拥有移动终端的比例已经接近100%,多种智能软件和平台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护理学中,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一种新型授课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时间受限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包含的内容丰富,它既是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的组成部分。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较为广泛,再加上不同知识涉及的临床情况较为复杂,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有限时间内对学进行知识的传授容易出现知识遗漏、技能弱化等问题[1]。
2.理论与实践难以兼顾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整体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人数、实训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诸多教学内容以理论方式展开,相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学习的内容更多是重点和难点,如心肺复苏等实验教学内容。此外,学生在学习期间接触医院的机会较少,也就难以很好地了解急诊、重症医学等复杂临床情境。
3.知识掌握不全面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研究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此外还包括内、外、妇、儿等多学科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转变思维,将多学科治疗和护理知识进行整合,并将这些理论知识融入到临床实践中,具备临床思维,从而掌握分析临床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的限制,部分内容要求由学生自主学习,甚至学生在课堂上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知识内化,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缺乏全面性[2]。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混合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线上+线下”两种形式进行资源的前期配置,专业教师要做好理论内容、临床内容的合理分配,打造出适合学生线上学习的知识资源库,其中涵盖临床操作规范、危重症护理,以及课后练习题、作业等重要学习资源,并将上述资源上传至职教云平台中,为学生们提供线上讨论和答疑环境[3]。
1.课前学习阶段
课前学习活动主要以在线形式展开,教师可以依托职教云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通过预先一周发放任务清单、学习资源,让学生对线上教学主要授课的知识点提前熟悉,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主学习,并设置相应的知识点。在自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及时解决一部分问题。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可以导入真实抢救案例,使学生们站在第一视角认知、理解急救知识,在线学习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让更多学生了解到团队协作和技能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2.课中教学
基于线上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登陆职教云平台,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判断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要对课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开展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学校教师和临床教师在课堂中主要围绕不容易理解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急危重症病例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常见急症、急性中毒、急诊科分诊、灾难护理、心肺复苏等。在引入案例的同时,临床老师要及时设定问题,让学生们以分组抢答的形式进行问题分析,并使用启发式、任务引领式学习等方法,让学生们完成课堂训练内容。
3.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环节主要是巩固和拓展知识。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完善其知识结构。其后,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答题、完成课后作业形式查漏补缺,借助线上学习资源进行知识拓展。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情况,将类似的急危重症案例上传至线上平台,以供学生进行分析,使其能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自主思考[4]。在学生们完成案例分析后,可以将答案上传至职教云平台,让教师能够直观地看到学生们的课后学习效果。最后,教师将线上、线下学习成效归入期末综合评价范围内,并借助线上平台持续关注各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有效地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均能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同时,在线上教学平台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全新的学习体验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知识的吸收和内化上,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