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教师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的影响,促使学生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基础,即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只有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使他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形势的要求。本文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创新意识并不是什么天赋的才能,而是人人都具有的潜能。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同,有的人创新意识便较早地显露出来,有的人则长期处于“潜伏”状态。作为教师,要培养造就创新意识的杰出人才,就要更新教学教育观念,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创新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
数学知识起源于实际生活,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学习数学的影响。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去动手,去发现。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激起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冲动,激发他们创新的激情,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拓展基础知识。在讲解设计与练习设计时必须以拓展思想、知识迁移为重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逆向探索;对于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理解,要求学生做到正向、逆向、变形三会用;章节归纳中要掌握知识的互逆关系,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双向思维习惯,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延伸,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释放创新潜能[2]。
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提出是创新性学习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认真探索,为研究问题创设情景,做好学习的铺垫和准备工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问题的提出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尽可能地提出一些学生自己有过亲身体验和符合实际生活的例子,尽可能挖掘课程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了问题意识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思维。学习兴趣就是学生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带有强烈色彩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动力。当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产生力求掌握数学知识的强烈欲望,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激发自身学习的求知欲,使“苦学”变为“乐学”,“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通过各种思维形式的发展和训练,培养创新思维。既要发展抽象思维,又要发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它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概括,并且用抽象材料进行思维。形象思维则是主要用典型的方式进行概括,并且用形象材料来思维。例如,解数学应用题时,利用图示法分析题意,帮助解题效果很好。既要训练正向思维和集中思维,也有训练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正向思维是“由因寻果”,正面进攻,逆向思维则是“由果溯因”反面出击。集中思维是由“四周向一点”集中,发散思维则是有“一点向四周”辐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公式、法则及定律,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通过重点问题的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发展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家得出结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被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发现,让学生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例如,对于圆柱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师让学生动手把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图形,就容易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新知识的动力,有疑才能创新。教师通过运用质疑的方式启发学生讲出自己不同观点,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思维,从而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恰当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除重视课堂训练之外,我们还应该树立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经过归纳、推理、概况,使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探索新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语
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知规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树立多元化发展理念,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只有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使他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形势的要求。本文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创新意识并不是什么天赋的才能,而是人人都具有的潜能。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同,有的人创新意识便较早地显露出来,有的人则长期处于“潜伏”状态。作为教师,要培养造就创新意识的杰出人才,就要更新教学教育观念,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创新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
数学知识起源于实际生活,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学习数学的影响。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去动手,去发现。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激起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冲动,激发他们创新的激情,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拓展基础知识。在讲解设计与练习设计时必须以拓展思想、知识迁移为重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逆向探索;对于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理解,要求学生做到正向、逆向、变形三会用;章节归纳中要掌握知识的互逆关系,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双向思维习惯,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延伸,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释放创新潜能[2]。
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提出是创新性学习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认真探索,为研究问题创设情景,做好学习的铺垫和准备工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问题的提出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尽可能地提出一些学生自己有过亲身体验和符合实际生活的例子,尽可能挖掘课程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了问题意识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思维。学习兴趣就是学生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带有强烈色彩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动力。当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产生力求掌握数学知识的强烈欲望,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激发自身学习的求知欲,使“苦学”变为“乐学”,“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通过各种思维形式的发展和训练,培养创新思维。既要发展抽象思维,又要发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它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概括,并且用抽象材料进行思维。形象思维则是主要用典型的方式进行概括,并且用形象材料来思维。例如,解数学应用题时,利用图示法分析题意,帮助解题效果很好。既要训练正向思维和集中思维,也有训练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正向思维是“由因寻果”,正面进攻,逆向思维则是“由果溯因”反面出击。集中思维是由“四周向一点”集中,发散思维则是有“一点向四周”辐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公式、法则及定律,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通过重点问题的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发展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家得出结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被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发现,让学生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例如,对于圆柱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师让学生动手把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图形,就容易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新知识的动力,有疑才能创新。教师通过运用质疑的方式启发学生讲出自己不同观点,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思维,从而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恰当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除重视课堂训练之外,我们还应该树立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经过归纳、推理、概况,使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探索新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语
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知规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树立多元化发展理念,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