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知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知觉是艺术思惟的根基,并由此提出了“张力”说:“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其认识功能,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价值,美术教学的重心是让学生发现和体验隐藏在视觉形式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力’的结构是美术教学的重心。”美术作品的本质是由画面的视觉语言构成传递的,而画面的语言又是由画面节奏统领的,所以当学生掌握了画面节奏的欣赏与表现方法后,美术核心素养就会自然而然随之提升。
关键词:美术 低年段 节奏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一、解读
专家们提炼出了小学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图像识别、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美术核心素养的体现是:具备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能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能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展开了借力节奏提升小学低年段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研究。
“节奏”是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革而发生进化,在包罗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的简称。狭义的“节奏”往往指的是音乐中的段落感,而广义的“节奏”在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领域中也被认可,柏拉图称其为“运动的秩序”。
画面的节奏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画面符号的呈现,即点、线、面的节奏变化。通过分析画面中出现的所有形象形成的节奏,判断这些可以概括成点、线、面的形象安排的是否具备均衡美,审视画面中所有形象的大小、形态、数量的合理性。第二类是整体构图的节奏,无论学生用的是什么形状的画纸进行绘画创作,构图的方式决定了画面的节奏,是满构图或s型构图亦或向中国传统水墨画致敬的留白式构图,展现出的韵律和节奏都不同。第三类是意、型、趣的节奏融合的施展阐发。作画需先立意,所立之意,要借助具体的形象进行呈现,而所呈现的物象能否生动、有趣,则体现了学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意、型、趣的融汇相通,是学生的思维、造型及观察力协调一致的表现,是一幅绘画作品大“节奏旋律”的演绎。
二、名画赏美,感知节奏提升审美与识读能力
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是在美术课堂中普遍“眼高手低”,造型能力不足却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增进学生对美的体验,通过直观的名画赏析,解决了什么是美,为什么美,怎样才美几个问题,既避免了抽象乏味的说教,又提高了学生判断美的能力,以此更深入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所以欣赏对象的选择也很重要,好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到画面传达的节奏美,如在一年级的“拉根线条去散步”一课,我选择了吴冠中的《春如线》组图欣赏(如图1)
(图1)这三幅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用点、线组合来绘写春天,表现春光之易逝的。但由于画面中线条和点的粗细、大小、长短、疏密、色彩等的不同,所以画面传递出节奏韵律是有明显差异的。低年段的学生对点、线、面构成的作品欣赏上有些许障碍,他们评判一幅作品的好坏往往还停留在“像不像”这一标准。通过对吴冠中这位绘画大师的简介,学生们带着崇拜的心情再来欣赏画面,就清晰的感悟到了原来简单的线条也很有魅力,并不是只有“画得像”才是“画的好”。课堂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们分析画面,提高自己的欣赏评述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美术语言体系的形成。现阶段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使其在课堂中多说、敢说、不怕说错。在学生无法自主感知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在欣赏“春如线”组图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线可能是谁留下的?”“这几幅画都是描绘春天的,哪幅画画的是早春?哪幅又接近夏天了呢?为什么?”学生在感知节奏的同时展开联想,提升了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久而久之也为图像识读能力夯实了基础。
三、经营位置,善用节奏点亮美术表现与创造力
这里说的经营位置,是学生构图能力的体现。低年段学生对美术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刚刚度过了“涂鸦”阶段的幼儿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创作欲望往往也跃跃欲试。这种特有的构图方式往往使得作品呈现出无意识的节奏,这种无意识的节奏在学生创作具有规律美的画面时,起到正面的影响,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们往往会在美术表现上有所突破。如我在上二年级的《相同图样排排队》一课时,在新授环节和学生们共同欣赏了美丽的二方连续图案,并在知识讲解时用简单的形和线条概括出了几个骨式特点,再通过小练习“摆一摆”巩固知识点,请学生们到黑板上,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数个基本形进行不同骨式的摆放。这么做学生可以用双眼直观的观察并发现:因为摆放位置和方向的不同,即使是一样的基本形,画面的节奏和韵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使学生们对带状图案的位置骨式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在作画前也会想一想,不再是提笔就画,多数学生可以独立设计出有特色的适合纹样,作品和教师示范不雷同且很有创意。这就是美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有所提升的表现。
结语
造型要素包括色彩、肌理、线条、形状、空间、明暗等,形式原理包括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统一、变化等美术语言,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而节奏是构成画面的指导思想与审美原则,画面中有了节奏美,自然作品中的构图、造型、技法、思想、立意、意蕴等就美不胜收。节奏是作品形式美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化作品主题思想、承载作品背后本质的重要载体。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悟节奏,创造节奏、利用点、线、面变化的节奏构成、几何图形变化的节奏构成、色彩笔触变化的节奏构成等帮助学生掌握节奏美,进而提升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美术教师应该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始终具备与教师身份相对应的学识。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美术 低年段 节奏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一、解读
专家们提炼出了小学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图像识别、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美术核心素养的体现是:具备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能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能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展开了借力节奏提升小学低年段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研究。
“节奏”是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革而发生进化,在包罗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的简称。狭义的“节奏”往往指的是音乐中的段落感,而广义的“节奏”在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领域中也被认可,柏拉图称其为“运动的秩序”。
画面的节奏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画面符号的呈现,即点、线、面的节奏变化。通过分析画面中出现的所有形象形成的节奏,判断这些可以概括成点、线、面的形象安排的是否具备均衡美,审视画面中所有形象的大小、形态、数量的合理性。第二类是整体构图的节奏,无论学生用的是什么形状的画纸进行绘画创作,构图的方式决定了画面的节奏,是满构图或s型构图亦或向中国传统水墨画致敬的留白式构图,展现出的韵律和节奏都不同。第三类是意、型、趣的节奏融合的施展阐发。作画需先立意,所立之意,要借助具体的形象进行呈现,而所呈现的物象能否生动、有趣,则体现了学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意、型、趣的融汇相通,是学生的思维、造型及观察力协调一致的表现,是一幅绘画作品大“节奏旋律”的演绎。
二、名画赏美,感知节奏提升审美与识读能力
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是在美术课堂中普遍“眼高手低”,造型能力不足却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增进学生对美的体验,通过直观的名画赏析,解决了什么是美,为什么美,怎样才美几个问题,既避免了抽象乏味的说教,又提高了学生判断美的能力,以此更深入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经营位置,善用节奏点亮美术表现与创造力
这里说的经营位置,是学生构图能力的体现。低年段学生对美术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刚刚度过了“涂鸦”阶段的幼儿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创作欲望往往也跃跃欲试。这种特有的构图方式往往使得作品呈现出无意识的节奏,这种无意识的节奏在学生创作具有规律美的画面时,起到正面的影响,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们往往会在美术表现上有所突破。如我在上二年级的《相同图样排排队》一课时,在新授环节和学生们共同欣赏了美丽的二方连续图案,并在知识讲解时用简单的形和线条概括出了几个骨式特点,再通过小练习“摆一摆”巩固知识点,请学生们到黑板上,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数个基本形进行不同骨式的摆放。这么做学生可以用双眼直观的观察并发现:因为摆放位置和方向的不同,即使是一样的基本形,画面的节奏和韵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使学生们对带状图案的位置骨式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在作画前也会想一想,不再是提笔就画,多数学生可以独立设计出有特色的适合纹样,作品和教师示范不雷同且很有创意。这就是美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有所提升的表现。
结语
造型要素包括色彩、肌理、线条、形状、空间、明暗等,形式原理包括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统一、变化等美术语言,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而节奏是构成画面的指导思想与审美原则,画面中有了节奏美,自然作品中的构图、造型、技法、思想、立意、意蕴等就美不胜收。节奏是作品形式美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化作品主题思想、承载作品背后本质的重要载体。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悟节奏,创造节奏、利用点、线、面变化的节奏构成、几何图形变化的节奏构成、色彩笔触变化的节奏构成等帮助学生掌握节奏美,进而提升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美术教师应该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始终具备与教师身份相对应的学识。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