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我国下一代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工作。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不能让学生重视教育内容,也不能深入的传递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因此需要通过创新来改变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理念。本文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并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课程思政是近些年提出的先进教育思想,其出发点是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相互融合,既可在其他课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也能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效能让其他课程的教育效果事半功倍。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要落实课程思政,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创新。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同时,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下也将提高。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某门课程的内容,不知道学习完成后有什么作用,因此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导致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能让学生的不正确思想、观念等得到矫正,并逐渐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都有益处,其应用价值不必过多赘述,但如何落实课程思政是高校及相关人员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可以分为创新需要与创新方法两个部分,其中创新需要是指教育创新阻力与现存问题,是课程思政落实中的方向,而创新方法就是破除阻力、解决问题的手段,能让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从而落实好课程思政。
1.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需要
在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阻力与主要问题就是创新需要。
首先来说阻力。高校都希望能落实课程思政,但在落实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阻力,这些阻力导致课程思政落实效果不佳。阻力之一是教师观念落后。具体表现上,高校很多教师的观念都比较传统,在这种观念下教师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不深刻,因此没有必要融合,但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让两者融合,说明教师的传统观念对课程思政落实造成了阻碍,同时也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使得在高校提出课程思政创新要求之后,各门课程依旧处于独立状态,课程思政无法落到实处。阻力之二是课程体系相对独立。以往高校规划的课程体系并不利于课程思政落实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每个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分明,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体系上也处于独立状态,因此要实现课程思政目的就必须对该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但课程体系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结果,说明至少在短期内现有课程体系并不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尽快解决。阻力之三是教师的综合能力相对欠缺。因为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需要依赖教师,所以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如需要教师在其他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思政。而实际情况是无论其他课程教师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他们的专业能力固然非常突出、优秀,但在挖掘思政元素一类的综合能力上显得力不从心,即使教师想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也会因为自身综合能力不足而无法推动工作发展,说明要实现目的就必须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这也是必须破除的阻力。
其次,再来看问题。高校在落实课程思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过程中,除了遇到相关阻力以外,还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三个方面。其一,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最主要的问题,即受传统教师观念影响。大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及其他课程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听讲的模式开展的,该模式首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能动性空间,思维无法发散,其次因为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所以不会产生主动性的思维活动,这种现象导致学生无法自主体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因此即使在课程思政落实的条件下,学生依旧不能从其他课程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说明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改革。例如某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思政元素,但在讲解之后发现学生并不关注这些思政元素,只记住了专业知识,且学习活动需要教师提醒,很少自己搜集资料进行自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很难发挥。其二,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同样严重,即教师在讲课时对教材有较高的依赖性,基本上教材上有什么就讲什么,很少涉及课外知识,这一表现首先导致学生的视野狭窄,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更不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作用,说明学生丧失了学习目标,其次因为教学内容基本来源于教材,其内容比较单一,而学生大多喜欢新鲜事物,说明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取向,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在学习中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同时也不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其三,教学目标即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目的。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为了将备课内容告诉学生,教学侧重于传授环节,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大,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无法及时得到解决,这将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不会重视学习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因此要落实课程思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师就必须确立正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2.创新方法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阻力与问题,下文将提出破除阻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为落实课程思政提供良好环境,同时也推动了课程思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创新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破除阻力的方法。其一,建议高校对教师进行观念培训,旨在冲击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在培训中高校必须清楚地介绍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让教师对课程思政有相对深入的理解,这能让教师懂得课程思政的作用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随后有必要在培训中引入先进课程思政案例,通过案例对课程思政作用等进行证实,且通过案例教育结果,让教师知道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这时可以将先进案例与现有案例进行对比,这样教师就知道自身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逐渐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使得他们的旧观念受到冲击,逐渐树立新观念。新观念的树立使得课程思政可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后者提供创新方向与动力,因此新观念就是实现创新目的的良好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课程思政涉及其他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所以培训需要针对两类教师开展,这样才能全面破除观念方面的阻力。其二,课程体系的改革确实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但高校要明确课程改革思路,围绕这一点,建议教师贴合课程思政理念,秉持课程融合等相关思路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即思路上,首先要让所有课程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成为高校落实课程思政的渠道,其次应当对全体教师提出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工作要求,有必要组织课程思政教研小组,让其他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作为该小组成员,相互提供建议,协同进行分析,不断挖掘思政元素,每当有新成果就应当在课程教育中实施,不断循环下就能逐步完成课程体系改革。其三,在课程思政教研小组成立后教师就要展现出良好的综合能力,但面对高校教师综合能力不足的阻力,教研小组的工作开展可能会出现问题,对此建议高校采用协同教育方法去强化教师综合能力。所谓协同教育方法,就是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参与到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当中,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就对其他课程有了一定了解,而其他课程教师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得两类教师的综合能力逐步提升,有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其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一,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即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建议高校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自身放在引导者的地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时因为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使他们有了良好的能动性空间,可以去发散自身思维,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通过引导策略让学生发挥主动思想,体会课程思政元素,再从思政元素中反溯回专业知识,这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且思想、观念等也得到矫正。例如在设计专业课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提出一个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设计题目,这样学生受到引导就会去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这时思想政治教师在协同教育机制下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其二,针对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无论是思想政治教师还是其他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依赖教材确实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过度依赖,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一些课外知识,这些课外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思政元素,并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关注,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这种表现对于任何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是有益的。其三,在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高校必须要求教师明确自身工作目的,这是绝对不能出现偏差的,针对这一问题,建议高校着重对教师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调研,以便于分析教师是否存在教学目的偏差的情况,如果发现类似情况,这要着重对相关教师进行思想培训,必须让该教师自己设立正确、清晰的工作目标,高校领导层可以予以一定思想上的帮助。另外,高校也要在教学工作要求上下一番功夫,至少要让教师明确自身的课堂地位,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是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必须引导学生去体会思政元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结语
通过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分析探讨得知,不但课程思政理念对于高校整体教学都是有益的,而且还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工作的融合下发挥“1+1>2”的效用。因此高校应当秉持课程思政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思维,它强调在思政理论课以外的其他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且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过程中,以新思维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发展推动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2]。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课程思政是近些年提出的先进教育思想,其出发点是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相互融合,既可在其他课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也能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效能让其他课程的教育效果事半功倍。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要落实课程思政,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创新。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同时,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下也将提高。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某门课程的内容,不知道学习完成后有什么作用,因此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导致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能让学生的不正确思想、观念等得到矫正,并逐渐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都有益处,其应用价值不必过多赘述,但如何落实课程思政是高校及相关人员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可以分为创新需要与创新方法两个部分,其中创新需要是指教育创新阻力与现存问题,是课程思政落实中的方向,而创新方法就是破除阻力、解决问题的手段,能让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从而落实好课程思政。
1.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需要
在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阻力与主要问题就是创新需要。
首先来说阻力。高校都希望能落实课程思政,但在落实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阻力,这些阻力导致课程思政落实效果不佳。阻力之一是教师观念落后。具体表现上,高校很多教师的观念都比较传统,在这种观念下教师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不深刻,因此没有必要融合,但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让两者融合,说明教师的传统观念对课程思政落实造成了阻碍,同时也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使得在高校提出课程思政创新要求之后,各门课程依旧处于独立状态,课程思政无法落到实处。阻力之二是课程体系相对独立。以往高校规划的课程体系并不利于课程思政落实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每个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分明,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体系上也处于独立状态,因此要实现课程思政目的就必须对该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但课程体系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结果,说明至少在短期内现有课程体系并不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尽快解决。阻力之三是教师的综合能力相对欠缺。因为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需要依赖教师,所以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如需要教师在其他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思政。而实际情况是无论其他课程教师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他们的专业能力固然非常突出、优秀,但在挖掘思政元素一类的综合能力上显得力不从心,即使教师想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也会因为自身综合能力不足而无法推动工作发展,说明要实现目的就必须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这也是必须破除的阻力。
其次,再来看问题。高校在落实课程思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过程中,除了遇到相关阻力以外,还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三个方面。其一,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最主要的问题,即受传统教师观念影响。大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及其他课程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听讲的模式开展的,该模式首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能动性空间,思维无法发散,其次因为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所以不会产生主动性的思维活动,这种现象导致学生无法自主体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因此即使在课程思政落实的条件下,学生依旧不能从其他课程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说明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改革。例如某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思政元素,但在讲解之后发现学生并不关注这些思政元素,只记住了专业知识,且学习活动需要教师提醒,很少自己搜集资料进行自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很难发挥。其二,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同样严重,即教师在讲课时对教材有较高的依赖性,基本上教材上有什么就讲什么,很少涉及课外知识,这一表现首先导致学生的视野狭窄,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更不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作用,说明学生丧失了学习目标,其次因为教学内容基本来源于教材,其内容比较单一,而学生大多喜欢新鲜事物,说明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取向,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在学习中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同时也不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其三,教学目标即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目的。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为了将备课内容告诉学生,教学侧重于传授环节,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大,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无法及时得到解决,这将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不会重视学习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因此要落实课程思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师就必须确立正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2.创新方法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阻力与问题,下文将提出破除阻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为落实课程思政提供良好环境,同时也推动了课程思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创新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破除阻力的方法。其一,建议高校对教师进行观念培训,旨在冲击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在培训中高校必须清楚地介绍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让教师对课程思政有相对深入的理解,这能让教师懂得课程思政的作用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随后有必要在培训中引入先进课程思政案例,通过案例对课程思政作用等进行证实,且通过案例教育结果,让教师知道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这时可以将先进案例与现有案例进行对比,这样教师就知道自身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逐渐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使得他们的旧观念受到冲击,逐渐树立新观念。新观念的树立使得课程思政可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后者提供创新方向与动力,因此新观念就是实现创新目的的良好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课程思政涉及其他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所以培训需要针对两类教师开展,这样才能全面破除观念方面的阻力。其二,课程体系的改革确实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但高校要明确课程改革思路,围绕这一点,建议教师贴合课程思政理念,秉持课程融合等相关思路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即思路上,首先要让所有课程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成为高校落实课程思政的渠道,其次应当对全体教师提出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工作要求,有必要组织课程思政教研小组,让其他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作为该小组成员,相互提供建议,协同进行分析,不断挖掘思政元素,每当有新成果就应当在课程教育中实施,不断循环下就能逐步完成课程体系改革。其三,在课程思政教研小组成立后教师就要展现出良好的综合能力,但面对高校教师综合能力不足的阻力,教研小组的工作开展可能会出现问题,对此建议高校采用协同教育方法去强化教师综合能力。所谓协同教育方法,就是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参与到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当中,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就对其他课程有了一定了解,而其他课程教师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得两类教师的综合能力逐步提升,有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其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一,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即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建议高校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自身放在引导者的地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时因为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使他们有了良好的能动性空间,可以去发散自身思维,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通过引导策略让学生发挥主动思想,体会课程思政元素,再从思政元素中反溯回专业知识,这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且思想、观念等也得到矫正。例如在设计专业课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提出一个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设计题目,这样学生受到引导就会去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这时思想政治教师在协同教育机制下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其二,针对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无论是思想政治教师还是其他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依赖教材确实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过度依赖,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一些课外知识,这些课外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思政元素,并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关注,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这种表现对于任何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是有益的。其三,在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高校必须要求教师明确自身工作目的,这是绝对不能出现偏差的,针对这一问题,建议高校着重对教师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调研,以便于分析教师是否存在教学目的偏差的情况,如果发现类似情况,这要着重对相关教师进行思想培训,必须让该教师自己设立正确、清晰的工作目标,高校领导层可以予以一定思想上的帮助。另外,高校也要在教学工作要求上下一番功夫,至少要让教师明确自身的课堂地位,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是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必须引导学生去体会思政元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结语
通过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分析探讨得知,不但课程思政理念对于高校整体教学都是有益的,而且还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工作的融合下发挥“1+1>2”的效用。因此高校应当秉持课程思政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思维,它强调在思政理论课以外的其他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且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过程中,以新思维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发展推动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2]。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