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在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面临重大挑战,高校学生如何能够在巨大外部环境压力和就业挑战下真正走好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实现高质量就业,改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尤为关键。本文以高校课程思政为大背景,在此基础上多角度探讨“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应用,以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单一、内容滞后、与经济社会就业现状严重脱节、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关键词:课程思政、多维互动、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为实现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采取富有针对性的举措,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和现实需求,解决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中的“卡脖子”问题,这就进一步凸显了“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多维互动”教学方法的时代背景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立足点,构建教师、学生、社会、科技等各方质素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课程参与的协同教育模式。这种协同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多维互动”。“多维互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两类不同主体间的互动,是以教师为教学输出方、学生为教学吸纳方,注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两类主体之间互动、协作,以求共同完成教学的模式[1]。
、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应用的现实意义
一是全球就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就业风险加大的现实需要。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长期风险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影响,企业在财务、数字化等方面压力陡增,企业及其员工在市场中生存压力加大,全球经济复苏阻碍加大,使得各国年轻人面临着错失未来几年内发展机会的风险。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重构,亦正在重塑全球就业市场。2015年,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749万人,2020年为874万人,6年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16.7%,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见图1。在这种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及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下,当今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如若再不改变单一的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要素之间互动教学的模式,将会使学生在就业时面临尴尬和无措的境地,甚至会因此错失更好的就业机会。要想实现学生精准就业、高质量就业,就势必要与就业终端——社会建立多维度互联互通,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采用“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图1  2015年-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
二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及建设教育强国的具体目标。建设教育强国,不单单是高校的任务,还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把握住全球进入数字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机遇,使学校教育与数字领域、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多主体、多维度互动式教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多维互动”教学俨然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三是学生对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要。2020年高等院校毕业生首份工作薪酬,平均为5300元,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薪酬最高,达到了7400元,其次为本科学历毕业生的薪酬为5100元,专科学历毕业生为4600元,见图2。毕业生起薪收入最高的专业分别为软件工程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商管理、药学专业、市场营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专业。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随着学生就业观念的逐渐发展变化,高质量就业成为当下学生的普遍诉求。这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模式,他们渴望更多就业主体的参与,和对就业信息的全面掌握。因此,“多维互动”教学方法成为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的必然选择。
 
图2 高等院校毕业生首份工作薪酬(元)
、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多维互动”教学方法的特点
1.多主体性
“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打破了常规教学方法中老师机械性的传授知识、学生机械性的被动接收的一维无互动或低互动教学模式,以及师生互动教学中的二维互动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模式的泛化,使得学生在被动接受时习惯性自动减弱或忽视自身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强化了教师、学生、社会、科技、媒介等多主体地位,多主体的新兴模式打破传统模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固化形象,不仅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探索性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主体单一的现状[2]。
2.强互动性
强互动性是“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最大特点和最强优势。众所周知,以往的就业指导课程由于互动性不强,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单调,学生在决定自己进入社会后的起点与选择的人生考题面前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趣、紧张感和参与感。“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应用到就业指导课程中后,课程不再是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的事情,多维度主体的广泛参与不仅使得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的因素成倍增加,亦使得各多维度主体立足各自优势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这种叠加效应和彼此影响的催化效应正是“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具有强互动性的根本原因。
3.高科学性
“多维互动”教学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国内外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发展而来,在高校英语、数学等学科教学中已经被部分高校采纳、应用,并被认可。“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之所以比其他学科具有更高的科学性,根本上是受“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和就业指导课程二者本身性质决定的。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设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高质量就业。而就业意味着踏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社会是由纷繁复杂的多主体构成,这就意味着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即多主体属性和实践属性。因此,“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具有科学实践性。另一方面,“多维互动”教学立足于分主体、分类别、分小组、分情况、分媒介阐述、讨论、分析、总结,这在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效果上异常奏效,激发各主体协同的兴趣。再一方面,“多维互动”教学方法也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构建多质素全员、全程、参与教学的协同科学教育模式。
4.四是高精准性
“多维互动”教学方法之所以具备高精准性,首先,就其应用范围而言,是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就业指导课程,在该课程范畴下,最终要实现的是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所以,“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应用到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时,具备了目的精准性。其次,就业指导课程的“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将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企业、高新技术手段等主体纳入课程,课程主体多样性使每一个主体的责任和定位更加清晰,对每一个主体的作用效果更加可预见,所以其具备了定位精准性。最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通用的,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就业指导课程要想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经验告诉我们并不可行,“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弥补了传统教学课堂单调、书本气浓重等方面的不足,所以其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具备了方法选择的精准性[3]。
四、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应用形式
1.传统互动是基础
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应用要基于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之间、以及各自之间的互动教学。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没有固定的角色定位,教师既是教授者、也是倾听者,既是参与讨论者、也是观点点评者。而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收知识,反而要主动表明就业诉求和在就业方面的疑惑,用这种互动的方式,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就业优势、不足,明晰就业定位、找到就业方向[4]。
2.数字信息互动是手段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信息化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数字信息互动成为支撑“多维互动”教学的有效科技手段;特别是新冠疫情,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牢固。而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网络教育平台、信息传输平台、就业模拟体验、行业分析数据平台等数字信息互动手段,能够使课堂第一时间得到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使得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同步,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际的滞后性,还能将无形的就业市场具像化,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3.社会参与互动是重点
就业指导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社会维度的互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在学生踏入社会之前,只有对社会行业、企业、就业市场、市场的人才需求等有一个直观且深入的认识,才能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目标。这里就需要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到“多维互动”教学中,在教学中实现学生和社会的互动,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就业问题,精准定位,同时找到自己就业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点,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应用是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和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其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亦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当下,全球各国人民都在经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各大经济板块首次遭遇集体重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全球各类贸易活动和投资活动持续保持低迷状态;尽管各国均出台了不同的经济救助措施,但是就目前效果来看,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依旧十分不稳定,世界经济前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内就业市场呈现出“内卷化”苗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市场挑战性和风险性加大。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多维互动”教学方法的作用将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得到充分发挥,效果将得到充分验证,“多维互动”教学方法亦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