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因势而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业务能力和水平。“00后”青年逐渐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主体,全新的精神面貌和独特的心理特征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满了挑战,文中针对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培育路径和方法进行初步探究,以期建立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实现全员育人,保障校园的和谐稳定。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DOI
关键词:心理健康;“00后”大学生;全员育人
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1]。“00后”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同时,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培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0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
1.孤独感重,自我意识偏强
首先,“0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上学期间父母陪伴时间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他们习惯在网络空间抒发情绪,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想法、观点,对于面对面的交流形式感到陌生,内心声音无法得到及时倾听,孤独感愈发加深。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日益丰富的社会需求和长期自我相处境况使“00后”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在校园集体生活中,如学生会、社团社联、班级等,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习惯从自我角度出发分析问题,选择或者争取一切对自己有益的机会。
2.人格个性,价值取向多元
“00后”的世界具有丰富的价值取向,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思想单一地看待社会。根据内心不断更新的需求,开拓独特的精神世界,形成个性化的人格。他们追求新潮、时尚,同时也兼容复古、怀旧,思想不再是非黑即白,他们的选择也不是非此即彼,伴随着更多的可能性,具有更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对自我、对社会展开活跃思考,但也容易暴露出自我调节能力不足,自主性弱的问题。
3.充满压力,心理韧性欠缺
出生于经济腾飞时代的“00后”,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肩负着时代使命,也承担了社会更多的期待。和“90后比较,”00后”中小学时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时间是他们的3倍之多;“0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成绩浮动较大,与自己的期望值形成较大落差[2]。在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时,面对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地域的同学伙伴,他们的情绪较为敏感、包容性不够,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当压力长期积压,无处得到宣泄时,就极易催生心理问题。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专业力量不够
教育部明确要求,为强化咨询服务,高校应按照不低于1∶4000的师生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1]。尽管高校陆续在增加专业教师,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在心理问题数量及类型不断增多的趋势下,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质量也越来越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依旧是辅导员,这不仅影响了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心理咨询效果也得不到保障。由于不专业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或者变相搁置的现象也逐渐增多,专业人做专业事刻不容缓。
2.全员意识不够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还不足,在工作推进中更多关注不能出现问题,以及出现问题怎么尽快解决,很少关注如何整体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注重“美白遮丑”,不看重内涵提升。也有高校看似关注学生整体心理发展,但更多是“干打雷不下雨”,口号喊得很响,但工作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不深入,表面化倾向严重。长此以往,心理疾病只会越“治”越“重”,越“治”越“多”,学生的情绪管理、学习能力、思想发展、个人提升等都会因此而受到局限和束缚。
3.教育路径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单一,也很常见。一些高校严重忽视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单一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谈心谈话,认为开设了咨询室,对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做了一定的心理咨询、帮扶引导就算是做好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中,只有心理培训、讲座等单一形式,不考虑工作是否能真正入脑入心,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否得到有效提升;更有高校虽在学期初对全部学生进行了心理普查,排查出了一、二、三级心理问题学生,但事后就不再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后期教育较少或压根不做。
三、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培育路径
1.建立“三位一体”专业化队伍,全员上阵
高校应建立“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校医院”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网络,仅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放到学院、包揽给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或转交非专科的学校医院都不可取,需要三个组织共同努力,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学院成立心理辅导站,由党委副书记为站长、心理咨询师担任副站长、各年级辅导员为成员,负责学生日常心理观测、做好学生谈话、及时上报学校;学校成立由专业心理师资队伍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开通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要及时转介学校医院;学校医院应配备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医生,对转介学生进行第一时间诊断,提出下一步处理意见,学院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力配合。学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校医院通力合作,各自发挥专业优势,不仅能妥善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更能形成校园长期稳定秩序。
2.依托“开学一课”将宣传前置,全员重视
对大多数人说,接受心理咨询是一件让人羞于启齿的事情。在历年心理普查中,存在一定数量学生不理解测试目的,不认真对待测试,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心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产生阻力。再者,在学生心理异常的家校协作过程中,大部分家长第一时间会极力否认事实,不予以配合。因此,高校应意识到提升全民心理重视程度、前置心理知识宣传工作迫在眉睫。新生入学前,以通知书、线上“智慧迎新”系统或学校官媒“倡议书”等形式为家长、学生提供最新数据,分享经典案例,共建心灵桥梁;利用新生“第一课”、新生家长会等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和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医师开展讲座;心理普查前要在全校范围内提前宣传,以海报、微信推送、校园舞台剧等各种形式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转变家长、学生的思想。
3.构建“四个第一”危机干预机制,全员应对
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做到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干预。高校应扎实推进“宿舍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五级联动管理,保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良好运行。宿舍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要及时了解、掌握同宿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反馈;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中坚力量,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思想等,要通过日常工作和学生建立信任,面对紧急情况要第一时间介入。而学院心理辅导站作为业务管理服务角色,须严格要求全院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保持紧密联系,如遇大学生心理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详细掌握每位学生的情况,建立动态学生预警信息库,定期回访重点学生,提升全体同学心理素质,积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一旦出现危机事件,应第一时间干预。
4.推动“内外课堂”齐头并进,全员提升
(1)增设心理课程,提升认知水平。目前,高校心理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只有很小部分学生会接触到心理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在认知上远远达不到“全员普及”的程度。而课堂教学作为学习的主要路径,能有效整合校内各方资源,向全体大学生传播心理学科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接受程度。
(2)丰富教育形式,提高体验感受。心理健康教育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应该是多形式、多主题的,它应该占据“第二课堂”的主要力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部分。开展“情绪管理”“认识自我”等主题的心理知识讲座;利用“5.25”等重要节点契机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如“‘今天你微笑了吗’摄影大赛”“时光漫游一封书信大赛”,也可以是放松心情的体育活动,如“‘和时光漫步’竞走活动”“‘与你有约’趣味运动”等。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要时刻呼吁青年学生的时代担当,培育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结合国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同成长,上好生动“疫”课,开展以声抗“疫”歌唱比赛、“疫情书画”活动等,身体力行为祖国呐喊助威,展现青年力量;走出校园,积极开展如“关注留守童心,与你同行”等主题的心理类社会实践活动,以第三视角丰富大学生心理感受,提升心理韧性。
结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已经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应结合全国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00后”学生群体的现实特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品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文化发展相统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DOI
关键词:心理健康;“00后”大学生;全员育人
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1]。“00后”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同时,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培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0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
1.孤独感重,自我意识偏强
首先,“0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上学期间父母陪伴时间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他们习惯在网络空间抒发情绪,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想法、观点,对于面对面的交流形式感到陌生,内心声音无法得到及时倾听,孤独感愈发加深。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日益丰富的社会需求和长期自我相处境况使“00后”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在校园集体生活中,如学生会、社团社联、班级等,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习惯从自我角度出发分析问题,选择或者争取一切对自己有益的机会。
2.人格个性,价值取向多元
“00后”的世界具有丰富的价值取向,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思想单一地看待社会。根据内心不断更新的需求,开拓独特的精神世界,形成个性化的人格。他们追求新潮、时尚,同时也兼容复古、怀旧,思想不再是非黑即白,他们的选择也不是非此即彼,伴随着更多的可能性,具有更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对自我、对社会展开活跃思考,但也容易暴露出自我调节能力不足,自主性弱的问题。
3.充满压力,心理韧性欠缺
出生于经济腾飞时代的“00后”,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肩负着时代使命,也承担了社会更多的期待。和“90后比较,”00后”中小学时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时间是他们的3倍之多;“0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成绩浮动较大,与自己的期望值形成较大落差[2]。在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时,面对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地域的同学伙伴,他们的情绪较为敏感、包容性不够,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当压力长期积压,无处得到宣泄时,就极易催生心理问题。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专业力量不够
教育部明确要求,为强化咨询服务,高校应按照不低于1∶4000的师生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1]。尽管高校陆续在增加专业教师,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在心理问题数量及类型不断增多的趋势下,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质量也越来越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依旧是辅导员,这不仅影响了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心理咨询效果也得不到保障。由于不专业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或者变相搁置的现象也逐渐增多,专业人做专业事刻不容缓。
2.全员意识不够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还不足,在工作推进中更多关注不能出现问题,以及出现问题怎么尽快解决,很少关注如何整体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注重“美白遮丑”,不看重内涵提升。也有高校看似关注学生整体心理发展,但更多是“干打雷不下雨”,口号喊得很响,但工作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不深入,表面化倾向严重。长此以往,心理疾病只会越“治”越“重”,越“治”越“多”,学生的情绪管理、学习能力、思想发展、个人提升等都会因此而受到局限和束缚。
3.教育路径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单一,也很常见。一些高校严重忽视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单一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谈心谈话,认为开设了咨询室,对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做了一定的心理咨询、帮扶引导就算是做好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中,只有心理培训、讲座等单一形式,不考虑工作是否能真正入脑入心,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否得到有效提升;更有高校虽在学期初对全部学生进行了心理普查,排查出了一、二、三级心理问题学生,但事后就不再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后期教育较少或压根不做。
三、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培育路径
1.建立“三位一体”专业化队伍,全员上阵
高校应建立“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校医院”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网络,仅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放到学院、包揽给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或转交非专科的学校医院都不可取,需要三个组织共同努力,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学院成立心理辅导站,由党委副书记为站长、心理咨询师担任副站长、各年级辅导员为成员,负责学生日常心理观测、做好学生谈话、及时上报学校;学校成立由专业心理师资队伍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开通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要及时转介学校医院;学校医院应配备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医生,对转介学生进行第一时间诊断,提出下一步处理意见,学院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力配合。学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校医院通力合作,各自发挥专业优势,不仅能妥善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更能形成校园长期稳定秩序。
2.依托“开学一课”将宣传前置,全员重视
对大多数人说,接受心理咨询是一件让人羞于启齿的事情。在历年心理普查中,存在一定数量学生不理解测试目的,不认真对待测试,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心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产生阻力。再者,在学生心理异常的家校协作过程中,大部分家长第一时间会极力否认事实,不予以配合。因此,高校应意识到提升全民心理重视程度、前置心理知识宣传工作迫在眉睫。新生入学前,以通知书、线上“智慧迎新”系统或学校官媒“倡议书”等形式为家长、学生提供最新数据,分享经典案例,共建心灵桥梁;利用新生“第一课”、新生家长会等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和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医师开展讲座;心理普查前要在全校范围内提前宣传,以海报、微信推送、校园舞台剧等各种形式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转变家长、学生的思想。
3.构建“四个第一”危机干预机制,全员应对
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做到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干预。高校应扎实推进“宿舍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五级联动管理,保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良好运行。宿舍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要及时了解、掌握同宿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反馈;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中坚力量,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思想等,要通过日常工作和学生建立信任,面对紧急情况要第一时间介入。而学院心理辅导站作为业务管理服务角色,须严格要求全院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保持紧密联系,如遇大学生心理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详细掌握每位学生的情况,建立动态学生预警信息库,定期回访重点学生,提升全体同学心理素质,积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一旦出现危机事件,应第一时间干预。
4.推动“内外课堂”齐头并进,全员提升
(1)增设心理课程,提升认知水平。目前,高校心理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只有很小部分学生会接触到心理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在认知上远远达不到“全员普及”的程度。而课堂教学作为学习的主要路径,能有效整合校内各方资源,向全体大学生传播心理学科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接受程度。
(2)丰富教育形式,提高体验感受。心理健康教育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应该是多形式、多主题的,它应该占据“第二课堂”的主要力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部分。开展“情绪管理”“认识自我”等主题的心理知识讲座;利用“5.25”等重要节点契机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如“‘今天你微笑了吗’摄影大赛”“时光漫游一封书信大赛”,也可以是放松心情的体育活动,如“‘和时光漫步’竞走活动”“‘与你有约’趣味运动”等。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要时刻呼吁青年学生的时代担当,培育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结合国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同成长,上好生动“疫”课,开展以声抗“疫”歌唱比赛、“疫情书画”活动等,身体力行为祖国呐喊助威,展现青年力量;走出校园,积极开展如“关注留守童心,与你同行”等主题的心理类社会实践活动,以第三视角丰富大学生心理感受,提升心理韧性。
结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已经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应结合全国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00后”学生群体的现实特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品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文化发展相统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