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初中生的身心处于成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使学习、生活充满活力。初中体育是与学生体质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将体质健康教育理念渗透给学生,使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使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课程;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发展,近年来学生体质发展虽呈现稳定的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青少年的力量、速度、肺活量、耐力等指标较低,需要有针对性的提高。初中是学生体质发展的重要阶段,如能积极有效地实施体育教育,将为学生的体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文件指出:“学校体育要以健康第一理念为指导,切实提高体育教育质量。”这指出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1]。基于此,初中体育教学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健康教学,有效地将初中体育教育内容与学生体质健康结合,积极优化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初中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有效结合的重要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质健康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体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有效调节身体机能,将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身体机能均衡发展,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这也是初中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2]。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体质健康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此,将初中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有效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有效结合的策略
1.聚焦健康实施示范性教学,强调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体育运动具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安全运动,有机渗透健康体育内容,为学生进行规范的动作示范[3]。在开展训练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运动是否到位,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质状况,科学调整运动强度,帮助学生调整心率变化。
例如,在进行中长跑练习时,由于学生体质差异较大,一些学生日常生活缺乏锻炼,在中长跑过程中常会出现心跳加速、心律失常等问题,大强度练习容易给学生身体带来较大的负担,甚至诱发急性疾病。因此,体育教师应在动作演示过程中着重讲解注意事项,如跑步前应进行高抬腿、拉伸肌肉等热身准备活动;在跑步过程中,应调节呼吸频率,为防止出现岔气情况,尽量不采用嘴呼吸状态。在到达终点时,应该逐渐减缓速度,并行走一段距离以调节身体机能,切勿立即饮水。通过注意事项的细致讲解,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中长跑技巧,更可避免运动时受伤,从而使体育锻炼有效调节学生的身体机能。
2.借助视频开展多元化教学,使学生重点关注体质健康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初中体育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具有显著的成效。然而,体质较差的学生往往只是进行动作模仿,没有充分掌握动作要领。为了促使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掌握必要的体育锻炼要领,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课件,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对体质健康概念有深入的理解[4]。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来解释“为什么不能在剧烈运动后立即蹲坐”,以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常识。这主要是由于运动时会增加心脏跳动频率,加快血液循环,运动结束后立即蹲坐休息,会对下肢血液回流造成阻碍作用,增加身体疲劳感,甚至出现休克现象。因此,高强度运动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调节呼吸,进行慢走、伸腿、深呼吸活动,使体能快速恢复,促进血液回流,避免损害身体机能。
3.以健康核心理念增设项目,着重突出体育课程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课程充满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从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促进体质健康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以健康理念为核心,适当增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成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体质。
例如,在开展跳绳项目运动时,学生往往对传统的单人双脚摇绳跳存在抵触心理,认为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常以应付心态参与教学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初中体育教师可以灵活安排一些花式跳绳游戏,在传统跳绳的基础上创编开合交叉跳、单腿交换跳、前后分腿跳等,游戏过程中配以轻快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体育课堂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通过竞赛确定最终的获胜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跳绳运动,增强体质锻炼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促使身体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健康发展。
4.以体育项目融入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康指数进行评价
经过多次改革后,初中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这不仅是体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尝试,也体现了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防止学生出现成绩高、体质差的情况。但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生对体育课程仍有抵触心理,尤其是当面对达标测试时存在强烈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学生的体育成绩不是很理想,个人体质也较差。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体质健康指标相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定期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5]。如果教师在评价时发现学生的体质存在亚健康问题,应敦促学生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并摄取适当的营养,调节作息时间,以提高体质健康指标。
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体育训练后,由组长测量和记录组员的心率。以短跑为例,当学生完成训练后,小组长应该测量组员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在10分钟的间隔后再测量一次,如果学生的心率在每分钟60次到100次之间,表示学生的心率处于正常状态;如果在此数值范围之外,说明剧烈运动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存在负面影响,增加了学生的心脏负担,应进行适当的调节,并督促学生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这种测量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方法,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并能尽快采取措施调节体质。
5.围绕健康开展生活化教学,充分借鉴户外活动性项目
近年来,舞蹈元素被移植到了体育实践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和分解舞蹈的基本步伐,并将其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中,以健美操、广场舞等形式开展课前热身运动,这种体育形式不仅具有群体特征,而且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6]。基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寻找生活中适合学生的体育项目,并进行创新、改编,在体育项目中适当融入舞蹈元素,以生活化教学形式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广场舞,大部分学生都观看过,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资源和实地学习掌握广场舞的要领和步伐,将动作分解逐步转化为体育健美操动作。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健美操喜闻乐见,所以学习速度较快,而且具有较强的参与兴趣。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形成体质健康意识,将生活元素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构建高效的生活化体育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体质健康是学生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初中体育教师应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体质健康教育内容,并以体育课堂为载体,实施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正确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各项指标,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课程;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发展,近年来学生体质发展虽呈现稳定的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青少年的力量、速度、肺活量、耐力等指标较低,需要有针对性的提高。初中是学生体质发展的重要阶段,如能积极有效地实施体育教育,将为学生的体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文件指出:“学校体育要以健康第一理念为指导,切实提高体育教育质量。”这指出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1]。基于此,初中体育教学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健康教学,有效地将初中体育教育内容与学生体质健康结合,积极优化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初中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有效结合的重要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质健康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体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有效调节身体机能,将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身体机能均衡发展,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这也是初中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2]。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体质健康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此,将初中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有效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有效结合的策略
1.聚焦健康实施示范性教学,强调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体育运动具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安全运动,有机渗透健康体育内容,为学生进行规范的动作示范[3]。在开展训练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运动是否到位,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质状况,科学调整运动强度,帮助学生调整心率变化。
例如,在进行中长跑练习时,由于学生体质差异较大,一些学生日常生活缺乏锻炼,在中长跑过程中常会出现心跳加速、心律失常等问题,大强度练习容易给学生身体带来较大的负担,甚至诱发急性疾病。因此,体育教师应在动作演示过程中着重讲解注意事项,如跑步前应进行高抬腿、拉伸肌肉等热身准备活动;在跑步过程中,应调节呼吸频率,为防止出现岔气情况,尽量不采用嘴呼吸状态。在到达终点时,应该逐渐减缓速度,并行走一段距离以调节身体机能,切勿立即饮水。通过注意事项的细致讲解,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中长跑技巧,更可避免运动时受伤,从而使体育锻炼有效调节学生的身体机能。
2.借助视频开展多元化教学,使学生重点关注体质健康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初中体育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具有显著的成效。然而,体质较差的学生往往只是进行动作模仿,没有充分掌握动作要领。为了促使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掌握必要的体育锻炼要领,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课件,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对体质健康概念有深入的理解[4]。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来解释“为什么不能在剧烈运动后立即蹲坐”,以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常识。这主要是由于运动时会增加心脏跳动频率,加快血液循环,运动结束后立即蹲坐休息,会对下肢血液回流造成阻碍作用,增加身体疲劳感,甚至出现休克现象。因此,高强度运动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调节呼吸,进行慢走、伸腿、深呼吸活动,使体能快速恢复,促进血液回流,避免损害身体机能。
3.以健康核心理念增设项目,着重突出体育课程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课程充满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从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促进体质健康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以健康理念为核心,适当增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成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体质。
例如,在开展跳绳项目运动时,学生往往对传统的单人双脚摇绳跳存在抵触心理,认为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常以应付心态参与教学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初中体育教师可以灵活安排一些花式跳绳游戏,在传统跳绳的基础上创编开合交叉跳、单腿交换跳、前后分腿跳等,游戏过程中配以轻快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体育课堂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通过竞赛确定最终的获胜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跳绳运动,增强体质锻炼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促使身体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健康发展。
4.以体育项目融入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康指数进行评价
经过多次改革后,初中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这不仅是体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尝试,也体现了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防止学生出现成绩高、体质差的情况。但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生对体育课程仍有抵触心理,尤其是当面对达标测试时存在强烈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学生的体育成绩不是很理想,个人体质也较差。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体质健康指标相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定期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5]。如果教师在评价时发现学生的体质存在亚健康问题,应敦促学生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并摄取适当的营养,调节作息时间,以提高体质健康指标。
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体育训练后,由组长测量和记录组员的心率。以短跑为例,当学生完成训练后,小组长应该测量组员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在10分钟的间隔后再测量一次,如果学生的心率在每分钟60次到100次之间,表示学生的心率处于正常状态;如果在此数值范围之外,说明剧烈运动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存在负面影响,增加了学生的心脏负担,应进行适当的调节,并督促学生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这种测量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方法,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并能尽快采取措施调节体质。
5.围绕健康开展生活化教学,充分借鉴户外活动性项目
近年来,舞蹈元素被移植到了体育实践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和分解舞蹈的基本步伐,并将其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中,以健美操、广场舞等形式开展课前热身运动,这种体育形式不仅具有群体特征,而且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6]。基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寻找生活中适合学生的体育项目,并进行创新、改编,在体育项目中适当融入舞蹈元素,以生活化教学形式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广场舞,大部分学生都观看过,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资源和实地学习掌握广场舞的要领和步伐,将动作分解逐步转化为体育健美操动作。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健美操喜闻乐见,所以学习速度较快,而且具有较强的参与兴趣。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形成体质健康意识,将生活元素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构建高效的生活化体育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体质健康是学生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初中体育教师应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体质健康教育内容,并以体育课堂为载体,实施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正确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各项指标,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