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学生则自始至终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情况下如何来提升初中语文课堂实效性成为各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客观来讲,一堂具有实效性的语文课需要从大处着眼,从细节来入手。从大处着眼,即宏观把握课堂,做到课在我心,就能如鱼得水,调控自如。本文就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实效性的策略展开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实效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巧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强调,要深入推进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辅助教学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自主式、参与式的学习。对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引入信息化技术,使书本内容转化为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重拾对语文学习的兴趣[1]。
以“社戏”这一节教学内容为例,该节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体验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探讨自己家乡的文化;了解小说的写作技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并分析不同的描写方法对人物刻画的重要性等。为了缩短学生融入课堂的时间,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即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唤醒其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2]。与此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该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了解这一内容后能够为其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基于此,我又利用微课导入多个导学问题,如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节)、第二部分(4-30节)、第三部分(剩余部分),通过划分文章结构让学生总结各部分的写作内容,使其对文章结构有更为清晰的认知。接下来,我还进一步细化了导学问题,借助PPT幻灯片播放相应的问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抢答,如[问题1]社戏到底好不好看?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问题2]看社戏前,作者的心理变化是怎么样的?并将相应的句子圈出来。[问题3]文章的题目为社戏,但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戏外之事,是否与主题偏离?为什么?[问题4]分析文章中一些细节描写的部分,以第10自然段为例,该段中用了多个动词,如点、磕、驾等,重点表现了什么?以“偷吃豆”这一事件为例,分析作者在不同情境下吃豆的口味有什么变化?反映出了什么问题?以信息技术为纽带,通过由外向内(即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的顺序剖析文章内容,能够为学生打造高效的智慧课堂,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核心情感。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从本质上来讲,学习就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锤炼。而问题探究是锤炼学生思维的最佳方式,学生在深入思考、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才能够将学科知识化为自身的理解,才能实现对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新课程标准中也在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发散性思维、批判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在探索、探究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3]。
以“三峡”这节教学内容为例,该节教学的主要目标为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探索三峡,感受三峡之美,提升学生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由于该篇文章中的生字比较多,且为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4]。对此,我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学习。首先,我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查阅文章中的生字、生词,通过查阅古汉语词典了解部分词语的释意,以合作的形式突破文章理解的大关,同时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由我在课堂上集中解决。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我还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即整体文章的翻译。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入一些细节问题:[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问题2]文章写水的语句很多,但写作时并未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写,为什么?[问题3]“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反映了什么问题?[问题4]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季节进行鉴赏,从修辞手法、观察视角、色彩变化等多个角度分析,更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其对三峡之景持有热爱之情。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引入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能够帮助其走出思维闭塞的困境,从多个维度鉴赏阅读内容,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革故鼎新,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再深入细节方面,让学生对文章内涵有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引入,如应用信息技术,聚焦智慧课堂的打造,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满足其学习的需求。此外,教师也可发挥小组合作之力,鼓励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学习,查缺补漏,逐渐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其徜徉在语文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助力其核心素养的培养。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实效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巧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强调,要深入推进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辅助教学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自主式、参与式的学习。对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引入信息化技术,使书本内容转化为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重拾对语文学习的兴趣[1]。
以“社戏”这一节教学内容为例,该节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体验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探讨自己家乡的文化;了解小说的写作技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并分析不同的描写方法对人物刻画的重要性等。为了缩短学生融入课堂的时间,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即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唤醒其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2]。与此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该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了解这一内容后能够为其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基于此,我又利用微课导入多个导学问题,如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节)、第二部分(4-30节)、第三部分(剩余部分),通过划分文章结构让学生总结各部分的写作内容,使其对文章结构有更为清晰的认知。接下来,我还进一步细化了导学问题,借助PPT幻灯片播放相应的问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抢答,如[问题1]社戏到底好不好看?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问题2]看社戏前,作者的心理变化是怎么样的?并将相应的句子圈出来。[问题3]文章的题目为社戏,但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戏外之事,是否与主题偏离?为什么?[问题4]分析文章中一些细节描写的部分,以第10自然段为例,该段中用了多个动词,如点、磕、驾等,重点表现了什么?以“偷吃豆”这一事件为例,分析作者在不同情境下吃豆的口味有什么变化?反映出了什么问题?以信息技术为纽带,通过由外向内(即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的顺序剖析文章内容,能够为学生打造高效的智慧课堂,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核心情感。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从本质上来讲,学习就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锤炼。而问题探究是锤炼学生思维的最佳方式,学生在深入思考、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才能够将学科知识化为自身的理解,才能实现对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新课程标准中也在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发散性思维、批判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在探索、探究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3]。
以“三峡”这节教学内容为例,该节教学的主要目标为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探索三峡,感受三峡之美,提升学生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由于该篇文章中的生字比较多,且为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4]。对此,我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学习。首先,我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查阅文章中的生字、生词,通过查阅古汉语词典了解部分词语的释意,以合作的形式突破文章理解的大关,同时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由我在课堂上集中解决。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我还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即整体文章的翻译。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入一些细节问题:[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问题2]文章写水的语句很多,但写作时并未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写,为什么?[问题3]“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反映了什么问题?[问题4]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季节进行鉴赏,从修辞手法、观察视角、色彩变化等多个角度分析,更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其对三峡之景持有热爱之情。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引入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能够帮助其走出思维闭塞的困境,从多个维度鉴赏阅读内容,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革故鼎新,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再深入细节方面,让学生对文章内涵有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引入,如应用信息技术,聚焦智慧课堂的打造,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满足其学习的需求。此外,教师也可发挥小组合作之力,鼓励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学习,查缺补漏,逐渐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其徜徉在语文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助力其核心素养的培养。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