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曾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进行解释与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并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再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如何提升学生“再创造”能力谈几点实践体会。
关键词:注重培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提供自由空间,引发学生“再创造”能力
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时间。这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因此,教师在课中应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针对所提出问题,留有充足的时间,克服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完全受控于教师,学生主动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被忽视的情况。同时,修改教学时间的分配和刻板的程序,一切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标准。 应用适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再创造”的热情 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再创造”能力的动力和源泉。改变固有的教学手段,用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数学游戏等提升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再创造热情。
让学生动起来,用兴趣引领他们的前进。在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新知体验创新,激发“再创造”的热情,感受“再创造”的过程。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设计如下环节:操作感知:让学生用手中的工具(1平方厘米或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填表,观察找出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学生兴趣浓厚,通过目测既选择了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当他们的小正方形数量不够时,就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沿边只摆一排、一列;有的用铅笔画一画;有的用小正方形平移数一数……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当问:“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学生有的数1平方厘米的个数,有的用尺子量。当表格填完后,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长方形长、宽与面积间的关系。从而学生自主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亲身参与数学知识的再推导、再发现、再创造,就能体验深刻,掌握牢固,应用灵活[1]。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吸引儿童的最好方法。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游戏的设计。如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教师把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练习创设为游戏“找朋友”的形式,把一些写了面积单位的卡片发给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自己的朋友。学生兴趣盎然,活动中的学生认真思考,其余的学生当评判老师,从而使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每个学生心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课上学生动了,气氛活了,概念在轻松有趣的过程中也被牢固掌握了。
三、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再创造”能力
所有知识都有其产生背景、生成过程和实践价值。任何断章取意,割裂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以往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多为让学生着力理解、记忆、掌握和应用数学公式、法则、性质、概念等数学结论,而忽视了知识发生、演绎、推理的实践过程。这种“掐头去尾”的做法大大局限了学生“再创造”的机会,束缚了学生的创造灵感,降低了数学的教学功效。因此,只有优化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1.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勇于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让学生去解决固定问题,而应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提问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如:在教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货架,上面有各种商品及价格。教师让学生当售货员和顾客,通过买商品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课上,学生积极性高涨,不仅提出买两种商品需要多少钱,还提出了买三种不同商品或买两个某商品需多少钱,买两个商品、1 O元钱够吗、应找回多少钱……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决问题,时问到了,问题还没提完。这节课,有很多问题超出了教师的想象,真正的推动了学生“再创造”能力的发展。
2.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应用中提升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数学源于生活,就要用于生活。传统的以反复机械的题海训练为特征,以会解答数学问题为归宿的教学方法,严重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结论进行判断、分析、应用等“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数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数学素养。如: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时,出示情景:1 3名男生,1 1名女生到目的地要住宿,4人间80元,3人问66元,怎样租房最合算?让学生自己设计租房方案。经过思考后,方案一一展示出来,学生逐一介绍租房方案及理由。几个方案全说后,组织学生讨论:如果只选一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最好。最后,学生都认为价钱少的方案好。说明理由时,认为租房省下的钱,可以办其他的事情……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了这个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在数学经验的再应用、再创造中,感受了数学的广泛应用和巨大的实践价值。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学生“再创造”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中着眼于发展、创新,着手开放训练,精心设计练习,多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学生的潜能就一定会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注重培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提供自由空间,引发学生“再创造”能力
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时间。这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因此,教师在课中应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针对所提出问题,留有充足的时间,克服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完全受控于教师,学生主动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被忽视的情况。同时,修改教学时间的分配和刻板的程序,一切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标准。 应用适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再创造”的热情 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再创造”能力的动力和源泉。改变固有的教学手段,用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数学游戏等提升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再创造热情。
让学生动起来,用兴趣引领他们的前进。在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新知体验创新,激发“再创造”的热情,感受“再创造”的过程。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设计如下环节:操作感知:让学生用手中的工具(1平方厘米或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填表,观察找出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学生兴趣浓厚,通过目测既选择了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当他们的小正方形数量不够时,就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沿边只摆一排、一列;有的用铅笔画一画;有的用小正方形平移数一数……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当问:“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学生有的数1平方厘米的个数,有的用尺子量。当表格填完后,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长方形长、宽与面积间的关系。从而学生自主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亲身参与数学知识的再推导、再发现、再创造,就能体验深刻,掌握牢固,应用灵活[1]。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吸引儿童的最好方法。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游戏的设计。如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教师把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练习创设为游戏“找朋友”的形式,把一些写了面积单位的卡片发给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自己的朋友。学生兴趣盎然,活动中的学生认真思考,其余的学生当评判老师,从而使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每个学生心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课上学生动了,气氛活了,概念在轻松有趣的过程中也被牢固掌握了。
三、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再创造”能力
所有知识都有其产生背景、生成过程和实践价值。任何断章取意,割裂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以往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多为让学生着力理解、记忆、掌握和应用数学公式、法则、性质、概念等数学结论,而忽视了知识发生、演绎、推理的实践过程。这种“掐头去尾”的做法大大局限了学生“再创造”的机会,束缚了学生的创造灵感,降低了数学的教学功效。因此,只有优化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1.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勇于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让学生去解决固定问题,而应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提问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如:在教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货架,上面有各种商品及价格。教师让学生当售货员和顾客,通过买商品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课上,学生积极性高涨,不仅提出买两种商品需要多少钱,还提出了买三种不同商品或买两个某商品需多少钱,买两个商品、1 O元钱够吗、应找回多少钱……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决问题,时问到了,问题还没提完。这节课,有很多问题超出了教师的想象,真正的推动了学生“再创造”能力的发展。
2.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应用中提升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数学源于生活,就要用于生活。传统的以反复机械的题海训练为特征,以会解答数学问题为归宿的教学方法,严重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结论进行判断、分析、应用等“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数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数学素养。如: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时,出示情景:1 3名男生,1 1名女生到目的地要住宿,4人间80元,3人问66元,怎样租房最合算?让学生自己设计租房方案。经过思考后,方案一一展示出来,学生逐一介绍租房方案及理由。几个方案全说后,组织学生讨论:如果只选一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最好。最后,学生都认为价钱少的方案好。说明理由时,认为租房省下的钱,可以办其他的事情……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了这个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在数学经验的再应用、再创造中,感受了数学的广泛应用和巨大的实践价值。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学生“再创造”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中着眼于发展、创新,着手开放训练,精心设计练习,多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学生的潜能就一定会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