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山区农村地区人口不断流失,农村教育问题至关重要。近些年来,我国山区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教育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性的骨干教师,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引领存在问题,青年教师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整体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本文将主要试论山区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 山区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引言: 青年教师作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中坚力量,直接决定了山区农村的教学水平,但相对而言,山区和农村的物质条件较为匮乏,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教师的基本工资有限,青年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因此,如何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高山区农村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山区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概述 十八大召开以后,我国加强了对于基层青年教师能力的培养。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山区农村教师直接影响着我国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实。一般而言,教师的成长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注自身阶段,此阶段的教师处于个人发展的初期阶段,其主要的关注点在于自己能否适应新环境,能否与同学之间取得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否与同事之间融洽相处。第二阶段为关注教学情境阶段,此阶段的教师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堂课的准备是否充分,自身教学水准与学生成绩之间的纵向关系。第三阶段,为教师发展的成熟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综合考量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助力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二、山区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培训工作相对较为困难
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山区农村地区,学校分布较为散落,交通不便,难以开展专项的教研活动,影响到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教师结构较为复杂,师资来源多样性,专业不对口,教师团队不够稳定,流动性强,制约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双向聘用机制,大量的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中,许多农村地区优秀师资不断流失,客观上增大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山区农村生活条件和经济待遇相对于城区学校较差,严重影响到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强烈的物质需要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削弱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广大青年教师面临着住房、生子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教师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很有可能出现职业倦怠,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工作效果,出现执行力缩水、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
3.学生、家长积极性不高
山区农村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不予重视,视野较为狭窄,对于子女的思想引导和学业辅导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弃学、厌学现象严重,给学校后续的教育带来了较大困难,教师在思想上无可奈何,缺乏发展的动力。
三、山区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1.强化思想认识。
思想决定行动,教师的道德素养决定了教师对于职业的认同感,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教师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师德,才能促使教师进行专业化探索,克服种种困难。因此,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中,要注重其思想教育,强化日常的学习机制。
例如,制订一个行政干部带领三名年轻教师的制度,以此关心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同时要奠定理论基础,重点学习《中小学生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明确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师德典型,引导青年教师向模范学习,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同时学校完善前期的培训工作,使青年教师更加快速地了解本职工作,明确教师职业的各种职能和规范,深入体验教师的身份职责上的区别,掌握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青年教师快速融入到整体的教学团队中。
2.内部的评价机制
在《教师法》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对于山区农村地区的教师,还需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当地的教育局也要开启专项资金补贴制度。在对青年教师进行管理评价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为主体,满足教师合理的要求,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驱动教师个人发展,综合利用情感激励和物质激励,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效能感,强化教师对自身高尚身份的认同感。
例如,在学校生活中,校领导要及时与青年教师进行沟通,给予引导,明确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针对性指导建议,以此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在薪酬分配过程中,要践行多劳多得的分配理念,鼓励青年教师多干事,干实事,引导青年教师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纳入到整体的职业规划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奉献精神,领悟到教学的真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助力山区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3.搭建教师信息交流平台
青年是人生阶段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经历较为丰富复杂,既可能存在事业成功的喜悦,也可能遭受到事业的挫折。大部分教师在这个阶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获得了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容易出现懈怠心理,进而在教学中产生思维定式。因此要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实现长态化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
例如,学校内部要搭建课题研究平台,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要求青年教师撰写年终报告,同时完善内部的培训制度、听课汇报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工作,使理论成体系化。构建具有特色的激励制度,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动力,使青年教师能够主动发展。
结语: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管理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当下教育界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因此,要明确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综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开展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工作,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经验,促进山区农村地区教学改革。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 山区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引言: 青年教师作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中坚力量,直接决定了山区农村的教学水平,但相对而言,山区和农村的物质条件较为匮乏,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教师的基本工资有限,青年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因此,如何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高山区农村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山区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概述 十八大召开以后,我国加强了对于基层青年教师能力的培养。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山区农村教师直接影响着我国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实。一般而言,教师的成长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注自身阶段,此阶段的教师处于个人发展的初期阶段,其主要的关注点在于自己能否适应新环境,能否与同学之间取得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否与同事之间融洽相处。第二阶段为关注教学情境阶段,此阶段的教师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堂课的准备是否充分,自身教学水准与学生成绩之间的纵向关系。第三阶段,为教师发展的成熟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综合考量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助力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二、山区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培训工作相对较为困难
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山区农村地区,学校分布较为散落,交通不便,难以开展专项的教研活动,影响到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教师结构较为复杂,师资来源多样性,专业不对口,教师团队不够稳定,流动性强,制约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双向聘用机制,大量的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中,许多农村地区优秀师资不断流失,客观上增大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山区农村生活条件和经济待遇相对于城区学校较差,严重影响到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强烈的物质需要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削弱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广大青年教师面临着住房、生子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教师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很有可能出现职业倦怠,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工作效果,出现执行力缩水、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
3.学生、家长积极性不高
山区农村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不予重视,视野较为狭窄,对于子女的思想引导和学业辅导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弃学、厌学现象严重,给学校后续的教育带来了较大困难,教师在思想上无可奈何,缺乏发展的动力。
三、山区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1.强化思想认识。
思想决定行动,教师的道德素养决定了教师对于职业的认同感,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教师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师德,才能促使教师进行专业化探索,克服种种困难。因此,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中,要注重其思想教育,强化日常的学习机制。
例如,制订一个行政干部带领三名年轻教师的制度,以此关心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同时要奠定理论基础,重点学习《中小学生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明确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师德典型,引导青年教师向模范学习,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同时学校完善前期的培训工作,使青年教师更加快速地了解本职工作,明确教师职业的各种职能和规范,深入体验教师的身份职责上的区别,掌握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青年教师快速融入到整体的教学团队中。
2.内部的评价机制
在《教师法》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对于山区农村地区的教师,还需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当地的教育局也要开启专项资金补贴制度。在对青年教师进行管理评价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为主体,满足教师合理的要求,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驱动教师个人发展,综合利用情感激励和物质激励,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效能感,强化教师对自身高尚身份的认同感。
例如,在学校生活中,校领导要及时与青年教师进行沟通,给予引导,明确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针对性指导建议,以此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在薪酬分配过程中,要践行多劳多得的分配理念,鼓励青年教师多干事,干实事,引导青年教师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纳入到整体的职业规划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奉献精神,领悟到教学的真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助力山区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3.搭建教师信息交流平台
青年是人生阶段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经历较为丰富复杂,既可能存在事业成功的喜悦,也可能遭受到事业的挫折。大部分教师在这个阶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获得了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容易出现懈怠心理,进而在教学中产生思维定式。因此要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实现长态化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
例如,学校内部要搭建课题研究平台,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要求青年教师撰写年终报告,同时完善内部的培训制度、听课汇报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工作,使理论成体系化。构建具有特色的激励制度,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动力,使青年教师能够主动发展。
结语: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管理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当下教育界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因此,要明确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综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开展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工作,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经验,促进山区农村地区教学改革。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