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开展好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发展学生聆听音乐兴趣、能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听想唱做”教学法;小学音乐;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如何有效地听音乐?如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有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长期的欣赏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听想唱做”音乐欣赏四步教学法,通过学生听一听、想一想、唱一唱、做一做,使学生在静中聆听、在动中体验,动静结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一下具体做法。
一、听
“听”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没有听,就没有音乐学习的开始。而“有效地听”是关键。从形式上,听乐曲,可以是完整地听,或者是分段听;从听的方式上,可以是静静地聆听,也可以是在活动中听;从时间安排上,要有详有略,乐曲的主题段落或者最有特色的部分要详细地听、多次聆听。在每一次聆听的过程中,是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不能盲目地听,要带着问题去听,如关注音乐的情绪、节奏、音色、段落、力度等。
比如,在教学《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初步完整聆听一遍音乐后,聆听引子部分音乐,问:引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模仿了村寨里的什么声音?再听:两遍的力度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什么?通过多遍聆听,并带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听得更有目的性,听得更认真、对音乐的理解更深入。
音乐欣赏的两个基本能力是听记与听辨,这两种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聆听中,加强对音乐的记忆。这种反复地聆听不是机械性地进行,要有目的,每次聆听都要有针对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听得准、听得好。教师通过重复与对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听辨音乐的相同与不同,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想
首先,要提出音乐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问题要围绕着什么样的音乐要素、表现什么样的内容为方向进行提出。比如,在教学《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在听音乐前,我先出示了课题,让学生来想一想:“喜讯”指的是什么?“边寨”是哪里?当北京的喜讯传到祖国的边寨时人们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要表现喜庆、欢腾的气氛的音乐,你会用什么速度、力度、节奏、风格来表现?
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根据课题想一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乐曲的速度、力度,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结合音乐要素去理解音乐、分析音乐,为更好地理解乐曲奠定基础。
其次,要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音乐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教师要通过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知来引发学生想象,从而更好地体会音乐。比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初听乐曲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速度、力度带给我们的情绪,并想象乐曲表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分析,结合音乐的特点进行想象,能够很好地激发想象力,从而能更好地投入到音乐的欣赏中。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不具有事物形态的具象性。所以教师在欣赏教学中的联想要适当,答案不求完全统一,可以有学生独特的见解,但要联系音乐的表现要素进行合理想象,切忌天马行空,脱离音乐之外。
三、唱
为了能让学生记住音乐主题,在多次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唱主题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种唱可以是对旋律的哼唱,根据音乐特点用“lu或la”等音来模唱,较为简单的旋律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随音乐视唱,也可以对主题旋律填词进行演唱,增强学生对音乐记忆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
唱的内容不用是全部乐曲,可以是某一主题的哼唱,也可以是乐曲中最有特色的旋律,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比如,在教学《北京喜讯到边寨》时,“♭3”音是苗族音乐的典型特点,所以在聆听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有一个特殊的音,并让学生跟着音乐唱一唱这个音,从而加深了对这一音乐风格的体验和记忆,落实了重点。
四、做
音乐欣赏要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就是听记与听辨,单一的反复聆听必然会造成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很难达到好的听记效果。
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聆听音乐时除了静听以外,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听音乐中,才是对音乐的真正学习。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音乐,如轻轻地随着音乐的韵律晃动身体、用拍手、跺脚、拍肩、捻指等方式形成声势节奏参与音乐的表现以及采用合适的打击乐器演奏等配合音乐的进行,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音乐的主题以及乐段。在声势节奏以及打击乐器的节奏设计上,不易太复杂,能够符合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即可。
比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乐曲时,第一主题音乐比较热烈,可以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做跺脚拍手的声势节奏;第二主题欢快活泼,用手串铃为音乐伴奏;第三主题用“弹舌”模仿木鱼表现的马蹄声;第四主题随音乐哼唱旋律,感受“♭3”音的风格特点;第五主题是一强一弱的对比,男女生分别做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对舞的画面;乐曲的尾声,再现第一主题。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做”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地关注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丰富了乐曲的表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于“做一做”,我们还可以在乐曲欣赏的时候让学生观看乐队演奏的视频,学生关注乐曲音色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来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在这种肢体演奏的参与中,学生更好地感知乐器的音色和演奏特点。教师通过有故事性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用动作表现乐曲中描绘的形象,也可以根据音乐创编故事,将音乐与故事融合在一起,用身体的律动来参与故事的表演,从而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结语
在“听想唱做”四步教学法中,“听”是核心,是基础。“想、唱、做”都是在围绕着“听”来进行的。四个方面是互为关联,相互依托的。教师通过四个方面的配合,能够有效地引领学生在参与体验的活动中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实践证明,这通过“听、想、唱、做”这四步教学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活动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听想唱做”教学法;小学音乐;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如何有效地听音乐?如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有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长期的欣赏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听想唱做”音乐欣赏四步教学法,通过学生听一听、想一想、唱一唱、做一做,使学生在静中聆听、在动中体验,动静结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一下具体做法。
一、听
“听”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没有听,就没有音乐学习的开始。而“有效地听”是关键。从形式上,听乐曲,可以是完整地听,或者是分段听;从听的方式上,可以是静静地聆听,也可以是在活动中听;从时间安排上,要有详有略,乐曲的主题段落或者最有特色的部分要详细地听、多次聆听。在每一次聆听的过程中,是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不能盲目地听,要带着问题去听,如关注音乐的情绪、节奏、音色、段落、力度等。
比如,在教学《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初步完整聆听一遍音乐后,聆听引子部分音乐,问:引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模仿了村寨里的什么声音?再听:两遍的力度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什么?通过多遍聆听,并带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听得更有目的性,听得更认真、对音乐的理解更深入。
音乐欣赏的两个基本能力是听记与听辨,这两种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聆听中,加强对音乐的记忆。这种反复地聆听不是机械性地进行,要有目的,每次聆听都要有针对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听得准、听得好。教师通过重复与对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听辨音乐的相同与不同,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想
首先,要提出音乐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问题要围绕着什么样的音乐要素、表现什么样的内容为方向进行提出。比如,在教学《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在听音乐前,我先出示了课题,让学生来想一想:“喜讯”指的是什么?“边寨”是哪里?当北京的喜讯传到祖国的边寨时人们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要表现喜庆、欢腾的气氛的音乐,你会用什么速度、力度、节奏、风格来表现?
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根据课题想一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乐曲的速度、力度,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结合音乐要素去理解音乐、分析音乐,为更好地理解乐曲奠定基础。
其次,要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音乐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教师要通过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知来引发学生想象,从而更好地体会音乐。比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初听乐曲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速度、力度带给我们的情绪,并想象乐曲表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分析,结合音乐的特点进行想象,能够很好地激发想象力,从而能更好地投入到音乐的欣赏中。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不具有事物形态的具象性。所以教师在欣赏教学中的联想要适当,答案不求完全统一,可以有学生独特的见解,但要联系音乐的表现要素进行合理想象,切忌天马行空,脱离音乐之外。
三、唱
为了能让学生记住音乐主题,在多次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唱主题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种唱可以是对旋律的哼唱,根据音乐特点用“lu或la”等音来模唱,较为简单的旋律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随音乐视唱,也可以对主题旋律填词进行演唱,增强学生对音乐记忆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
唱的内容不用是全部乐曲,可以是某一主题的哼唱,也可以是乐曲中最有特色的旋律,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比如,在教学《北京喜讯到边寨》时,“♭3”音是苗族音乐的典型特点,所以在聆听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有一个特殊的音,并让学生跟着音乐唱一唱这个音,从而加深了对这一音乐风格的体验和记忆,落实了重点。
四、做
音乐欣赏要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就是听记与听辨,单一的反复聆听必然会造成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很难达到好的听记效果。
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聆听音乐时除了静听以外,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听音乐中,才是对音乐的真正学习。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音乐,如轻轻地随着音乐的韵律晃动身体、用拍手、跺脚、拍肩、捻指等方式形成声势节奏参与音乐的表现以及采用合适的打击乐器演奏等配合音乐的进行,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音乐的主题以及乐段。在声势节奏以及打击乐器的节奏设计上,不易太复杂,能够符合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即可。
比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乐曲时,第一主题音乐比较热烈,可以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做跺脚拍手的声势节奏;第二主题欢快活泼,用手串铃为音乐伴奏;第三主题用“弹舌”模仿木鱼表现的马蹄声;第四主题随音乐哼唱旋律,感受“♭3”音的风格特点;第五主题是一强一弱的对比,男女生分别做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对舞的画面;乐曲的尾声,再现第一主题。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做”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地关注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丰富了乐曲的表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于“做一做”,我们还可以在乐曲欣赏的时候让学生观看乐队演奏的视频,学生关注乐曲音色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来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在这种肢体演奏的参与中,学生更好地感知乐器的音色和演奏特点。教师通过有故事性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用动作表现乐曲中描绘的形象,也可以根据音乐创编故事,将音乐与故事融合在一起,用身体的律动来参与故事的表演,从而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结语
在“听想唱做”四步教学法中,“听”是核心,是基础。“想、唱、做”都是在围绕着“听”来进行的。四个方面是互为关联,相互依托的。教师通过四个方面的配合,能够有效地引领学生在参与体验的活动中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实践证明,这通过“听、想、唱、做”这四步教学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活动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