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当代教育伴随着“应试教育”的大潮,一个全新的时代映入人们眼帘——“标准答案”。对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调查总结,撰写本文,从“标准答案”的来源、弊端、优点,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等几方面进行探讨,综合探究其存在带给我们的影响。
关键: 标准答案    当代教育    一分为二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标准,即衡量事物的准则。清代方苞在他的《狱中杂记》中这样阐述到“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标准无处不在,无时无刻影响着每个人。然而存在于教育中的“标准答案”是否也是毋庸置疑的呢?
“标准答案”现象的出现是多方面影响的因素,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
既然是考试,为了方便评判等级优劣,就要有一个平均的标准。对于正在接受学校统一教育的学生想要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成绩,就要尽可能地贴近标准答案。而我国的诸多考试制度,面对的都是成千上万的学子,为了避免麻烦,也常常用单一标准答案来“一以蔽之”[1]。
二、集体教育
学生们共同在学校进行学习,老师们为了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通常为一类题目做出回答的模板,学生们根据不同的文章,套用这些模板回答,确实可以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然而现实是,学生们对于学习逐渐丧失智慧和乐趣。而与此同时,西方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集散地,更是思想和价值观碰撞的乐园。老师仅仅指出那些明显的错误,对各种合乎逻辑、自圆其说的答案,都给予正面鼓励。可以说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
如今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学生独立思考、求知学习的热情,带给他们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
首先,“标准答案”束缚了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
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天赋。如果学校教育都是以一概全,学生不被允许偏离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将不再撑起想象的翅膀追求梦想,不再绽放创造的花朵探索未知。我曾看到这样一段资料,上海某重点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这样出到:蜜蜂、小鸟、兔子和熊猫四种动物,请从中找出一种跟其他三种不同的动物。有人认为是小鸟,因为只有鸟有羽毛、飞得高;有人认为是蜜蜂,因为唯有它是昆虫;有人认为是兔子,因为只有兔子长着长耳。当学生们各执一词的时候,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是熊猫,理由是唯一须由动物园饲养的国宝级动物,这让众人直呼不可理喻。现在的小学生难道都是这样认识世界的吗?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竟也逃不过“标准”的绑架。 
其次,“标准答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校有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义务,主要途径便是课堂教学。然而,学生们盲目靠近“答案”,大大降低了学习热情。事实上,孩子们的智慧与能力并没有很大的差距,只不过是想法上的差异。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大脑逐渐发育,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自我意识越来越明显,稍有不慎,就会沦为令人头疼的问题少年。还有大量的“标准答案”,常常指鹿为马,不仅影响了孩子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更消磨了他们探索和创造的热情。
最后,“标准答案”阻碍了文学的进步。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我国古代唐诗宋词在国内家喻户晓,在海外更是受人追捧。古代相对自由的思考与创作环境造就了许多的名人大家,许多妇孺皆知的文学作品。而当今社会,“标准”消磨着人们思考和阅读的兴趣,致使经典之作少之又少,快餐消费的畅销书越来越多。
然而,存在必有道理。我们不能只看到“标准答案”的弊端,而忽视了它带来的益处。
第一,“标准答案”给予学生一个努力的方向。
如果不存在标准答案,是不是会造成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妄想呢?我们都希望成为神笔马良,然而,没有了标准,又要怎样界定笔下的事物呢?这时,“标准答案”便为所有求知的人提供了一个方向,成了人们思考的一个突破口。
第二,“标准答案”为各种测试提供评判依据。
当今社会存在着诸多形式的考试,如果没有“标准”作为依托,就无法客观地加以评断。例如我国中考和高考,通常以省为单位。几十万的学子同时面对一份试卷,想法和答案五花八门,此时若是苛求言之有理即可,那么后续的评判工作未免让人望而生畏。所以,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标准答案”有着不得不的存在理由。
第三,“标准答案”照顾了更多的学生。
“标准答案”的制定,主要面对的是普通学生。其中的方法、解析可以使学生轻而易举地透析问题。这让那些资质平平与喜欢自学的学生拥有一个得力的帮手。当老师不能一一为其讲解,一份答案解析便成了甘霖。
如此看来,对于“标准答案”的评判与利用方法就该是一分为二的,虽无法取缔但也不能依赖。
首先作为“标准答案”的编撰者,对于统一知识点的讲解,应尽可能地全面,就算不能全部详细地做出解释,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路。其次,还要重视对于知识点的矫正。有时候,随着时代的迁移,人们认识的加深,许多知识点发生错误。作为书本的工程师,一定要对出版的书籍做到字字珠玑。
作为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教师对于学生们在试卷上的表现作出必要的等级划分时,可以利用“标准答案”加以限定。然而对于其中一些新鲜又符合主旋律的想法,教师可以互相交流,共同作出更为正确的判断。只有教师学识渊博,眼光独到,才能给予学生更为广博、准确的知识,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栋梁[3]。
对于学生来说,“标准答案”应该只是一种思路,一种方法。学生必须明确,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绝不会只有一种。当学生真正理解了一道题目,就会发现运用所学的知识可以对其有更多、更深、更好地解答。其次,学生不应该把它当作偷懒的帮手。有时候为了应付老师,学生草草完成作业,更有人直接誊抄答案。这对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没有任何意义,也破坏了父母老师为其购买书籍的初衷。
接受并需要“标准答案”的存在,然而决不能允许它成为一股潮流一个时代。学习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过程,只有简单快捷的方法,没有投机取巧的通道。一个个脚印,是成长的足迹,是知识的积累。每个人都该辩证看待“标准答案”,不要让它变成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