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瀚如星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与美术教育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启发,是奠定学生审美文化的基础,是树立正确审美观的起点。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既能够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还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学科的人文魅力。当今“互联网+”时代,多媒体课件、微视频以及各类App等先进信息技术早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能够给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极其有力的支撑。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不妨让传统文化浸润“互联网+”时代的美术课堂,从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互联网+;美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这些宝贵的人文精粹都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互联网+”简而言之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在本文中具体指互联网学习平台与美术教学活动的融合,其能够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优质高效。笔者认为,美术教师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美”的真谛。
一、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更高效地收集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素材
互联网搜索引擎有着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即便是小学生,只要会使用拼音输入法,或者是五笔输入法,就能在网络页面上搜索自己想要查询的内容。美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来丰富教学素材,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以《面具》这课为例,我国幅员辽阔,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地域文化中都有独特的面具文化,有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几乎绝迹了,所以学生对于传统面具的了解十分有限,有些较罕见的面具文化可能连老师们也知之甚少,教师在常规美术课堂上展示大量面具实物也不现实,因此,通过网络搜索而来的相关讯息、图片和视频就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料。备课阶段,教师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先海量查找有关面具文化的纪录片、照片、史料等,甄选提炼必要内容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呈现于课堂,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赏析各种不同风格和寓意的面具艺术作品,从而感受我国传统面具文化蕴含的深厚艺术底蕴和人文精神。课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面具,进一步上网搜索有关知识,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面具背后的故事和内涵,感受传统面具之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1]。
二、通过视频电话等技术,更便捷地增进学生与传统艺术家的交流
德高望重、技艺精湛的传统艺术家和民间老艺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岁月积淀的智慧与力量感,也会让学生对于传统美术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然而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传统艺术家和民间老艺人的机会非常少,所以也难以深切体会传统艺术的创作过程,其技艺之精湛绝妙也是雾里看花。
不过,当今的“互联网+”的环境衍生出了视频电话、直播等新技术手段,能够让学生直观见识到艺术家构思和创作的全过程,甚至还能让学生们与一些艺术家通过视频电话直接沟通交流,现场答疑解惑的同时又获得了来自艺术家们的鼓励和引导,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宝贵的体验、难忘的记忆,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当前,许多的传统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们,为了更好地宣传民族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的个人主页或官方网站等,还有许多甚至开设了专属直播频道。因此,我们普通美术教师也有很多渠道可以联系上一些传统艺术家,为孩子们创造对话传统艺术家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教材中的《让剪影动起来》涉及的皮影戏,《剪纸贴花》的剪纸艺术,《欢快的节日》相关的傩文化,还有《巧手编织》中的竹编工艺等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生生不息的经典,至今仍有许多传统艺术家们在坚持传承它们,并且十分乐于与孩子们交流分享,以便这些璀璨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广泛地流传。
三、借助线上美术馆等App,更全面深入地欣赏剖析传统美术作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很多美术馆都开通自己的官网、官微,研发出了专属App,将美术馆中的艺术品都全方位、数字化地上传到网络和App上,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参观全国的各大美术馆,而且效果和实地参观一样直观清晰、高度还原,宛如身临其境。因此,美术教师可以借助线上美术馆,为学生欣赏分析美术作品提供更多优质的途径。
例如敦煌艺术研究院就开发了一款手机App,可以通过手机实景参观敦煌莫高窟的各大主要洞窟,洞窟内的佛像和壁画全都采用高清像素呈现出来,可谓秋毫毕现、栩栩如生,笔者在执教《敦煌壁画》这课时,就使用了在线参观的形式,学生通过电脑屏幕欣赏敦煌莫高窟内的精美壁画时,那强烈的视觉震撼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内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教学效果是几张局部壁画图片无法替代的。
又如一款专门介绍中国传统榫卯工艺的App,运用了3D建模技术结合我国传统的木艺文化,寓教于乐,将低调朴实的传统榫卯工艺变得趣味横生,适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互动环节,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四、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从而延伸美术课中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评价
“互联网+”环境下,人们习惯了点赞和评论这样的网络互动形式,孩子们也同样有参与网络互动的兴趣和期待,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网络空间中分享有关传统文化艺术的知识与资讯,或者积极、正面地对小伙伴们的相关美术作品展开客观评价,教师则负责管理和更新班级网络空间的学习内容,从而帮助孩子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共同提高美术素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美术学科与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互联网+”的教育教学模式又给学生走进民族传统文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美术教师,我们要懂得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将美术教学活动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整合、有机渗透,让我们的美术课堂真正跟上时代的脚步。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传统文化;互联网+;美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这些宝贵的人文精粹都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互联网+”简而言之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在本文中具体指互联网学习平台与美术教学活动的融合,其能够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优质高效。笔者认为,美术教师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美”的真谛。
一、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更高效地收集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素材
互联网搜索引擎有着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即便是小学生,只要会使用拼音输入法,或者是五笔输入法,就能在网络页面上搜索自己想要查询的内容。美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来丰富教学素材,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以《面具》这课为例,我国幅员辽阔,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地域文化中都有独特的面具文化,有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几乎绝迹了,所以学生对于传统面具的了解十分有限,有些较罕见的面具文化可能连老师们也知之甚少,教师在常规美术课堂上展示大量面具实物也不现实,因此,通过网络搜索而来的相关讯息、图片和视频就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料。备课阶段,教师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先海量查找有关面具文化的纪录片、照片、史料等,甄选提炼必要内容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呈现于课堂,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赏析各种不同风格和寓意的面具艺术作品,从而感受我国传统面具文化蕴含的深厚艺术底蕴和人文精神。课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面具,进一步上网搜索有关知识,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面具背后的故事和内涵,感受传统面具之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1]。
二、通过视频电话等技术,更便捷地增进学生与传统艺术家的交流
德高望重、技艺精湛的传统艺术家和民间老艺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岁月积淀的智慧与力量感,也会让学生对于传统美术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然而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传统艺术家和民间老艺人的机会非常少,所以也难以深切体会传统艺术的创作过程,其技艺之精湛绝妙也是雾里看花。
不过,当今的“互联网+”的环境衍生出了视频电话、直播等新技术手段,能够让学生直观见识到艺术家构思和创作的全过程,甚至还能让学生们与一些艺术家通过视频电话直接沟通交流,现场答疑解惑的同时又获得了来自艺术家们的鼓励和引导,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宝贵的体验、难忘的记忆,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当前,许多的传统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们,为了更好地宣传民族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的个人主页或官方网站等,还有许多甚至开设了专属直播频道。因此,我们普通美术教师也有很多渠道可以联系上一些传统艺术家,为孩子们创造对话传统艺术家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教材中的《让剪影动起来》涉及的皮影戏,《剪纸贴花》的剪纸艺术,《欢快的节日》相关的傩文化,还有《巧手编织》中的竹编工艺等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生生不息的经典,至今仍有许多传统艺术家们在坚持传承它们,并且十分乐于与孩子们交流分享,以便这些璀璨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广泛地流传。
三、借助线上美术馆等App,更全面深入地欣赏剖析传统美术作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很多美术馆都开通自己的官网、官微,研发出了专属App,将美术馆中的艺术品都全方位、数字化地上传到网络和App上,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参观全国的各大美术馆,而且效果和实地参观一样直观清晰、高度还原,宛如身临其境。因此,美术教师可以借助线上美术馆,为学生欣赏分析美术作品提供更多优质的途径。
例如敦煌艺术研究院就开发了一款手机App,可以通过手机实景参观敦煌莫高窟的各大主要洞窟,洞窟内的佛像和壁画全都采用高清像素呈现出来,可谓秋毫毕现、栩栩如生,笔者在执教《敦煌壁画》这课时,就使用了在线参观的形式,学生通过电脑屏幕欣赏敦煌莫高窟内的精美壁画时,那强烈的视觉震撼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内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教学效果是几张局部壁画图片无法替代的。
又如一款专门介绍中国传统榫卯工艺的App,运用了3D建模技术结合我国传统的木艺文化,寓教于乐,将低调朴实的传统榫卯工艺变得趣味横生,适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互动环节,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四、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从而延伸美术课中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评价
“互联网+”环境下,人们习惯了点赞和评论这样的网络互动形式,孩子们也同样有参与网络互动的兴趣和期待,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网络空间中分享有关传统文化艺术的知识与资讯,或者积极、正面地对小伙伴们的相关美术作品展开客观评价,教师则负责管理和更新班级网络空间的学习内容,从而帮助孩子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共同提高美术素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美术学科与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互联网+”的教育教学模式又给学生走进民族传统文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美术教师,我们要懂得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将美术教学活动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整合、有机渗透,让我们的美术课堂真正跟上时代的脚步。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