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家庭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的一言一行更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位幼儿的成长。
关键词:幼儿  家庭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二胎子女的的社会现象加剧,家中教养方法的不一致,使得幼儿在成长当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作为一线幼儿教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因为一些小事情,孩子躺在地上嚎啕大哭,家长束手无策,更有甚者长大后出现了对父母家人稍不如意拳脚相加的现象。
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独特含义,自古便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经典典故由此可以看出,每一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繁琐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包含着家庭教育的奠基、学校教育的起步、社会教育的洗礼,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幼儿成长的“高楼”只有基础部分足够牢固,层层砖石足够紧密,才能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楼”[1]。
在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位合作是每一个幼儿成长路上的三大支柱,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在当今的中国,由于隔代亲等各种实际情况的影响,更多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无底线的溺爱,家长教育严重失位,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2]。
1.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成长路上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不仅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教师,更是日常学习生活中孩子模仿的“一面镜子”。因此,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幼儿成长的路上每一个“第一次”都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脚印,只有把每个“第一次”都做好做细,把握好每一次成长变化的最初方向,紧抓早期教育对幼儿成长路上的重要意义,才能让幼儿在成长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2.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具有无时长的连续性。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从小到大的经历中,几乎2/3的时间是在与家人的陪伴中度过的,在此期间,他们都在无时无刻地接受着家长有声或者无声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相互切换进行的。这种漫长的隐形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同时,这种终身性的教育也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家风家貌,而好的家庭教育往往可以影响些家族的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人的成长[3]。
3.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人之间的亲密度很多时候是老师无法替代的,因此作为家长在子女眼中的绝对话语权也是老师无法取代的。因为家庭的原因会进一步确定了父母与子女间各项关系的建立,子女在某个特定时期对父母长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在早期的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方法更容易被子女接受和服从,因此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从小为幼儿建立起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些影响力对于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4.家庭教育感染性
因为家庭具有学校和社会都无法替代的特殊性,因此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长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在具体生活中,家人的一个眼神、某个动作等往往都能让孩子们心领神会。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以微笑等方式进行表达,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会变得小心翼翼。因此,一个家长在处理问题时所出现的情绪情感,往往会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使他们在不经意间表现出与父母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也是每一位家长都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教育就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期待的“马拉松”比赛。在这场比赛中,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不断调整“路线”,不断发现孩子们每一个潜能,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赛场上跑出更加精彩的成绩。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