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能引导幼儿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使其对所在的生态环境具备基础理解和认知,主动对环境进行保护。竹子是一类常见的原生态材料,其用途广泛,可以用来编制农具、搭建房屋、生火取暖等。教师可以将竹子材料应用在幼儿园教学中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并教授给幼儿一些粗浅的生态环境知识。本文就竹子材料在幼儿园中的开发和运用做出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竹子材料 幼儿园 开发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对幼儿进行教育有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为其今后步入小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1]。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能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形成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具体的教育方式有为幼儿创设生态教育环境、展开渗透式生态教育、带领幼儿进行生态游戏等,真正做到寓教于乐[2]。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生态素材如竹子材料对幼儿们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充分发掘竹子材料的潜在优势并将其运用在教学中,让幼儿通过竹子以小见大,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一、竹子材料应用在生态环境教育中的教学目标
1.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园本特色文化
教师通过对本土教学资源(竹子材料)的利用和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效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投入到对和竹子相关的生态环境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此外教师要通过创设和竹子材料有关的教学情境、用竹子材料布置有竹韵的教室环境、教授和竹子相关的生态学知识点等方式来展开教学,这有助于园本特色文化的形成。
2.丰富生态环境教育的情感体验
教师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出发,在幼儿教育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借助竹子材料来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展开形式做出改进和优化,丰富幼儿在生态环境教育中的情感体验[3]。(1)健康方面:让幼儿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积极使用竹制碗筷,不浪费食物。(2)语言方面:在进行以“竹子”为主题的生态环境教学时和幼儿进行积极交流,让幼儿在对话中强化听力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3)社会方面:在“爬竹梯”等游戏中养成幼儿自尊自信的美好品质,友好和同伴进行交流,有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4)科学方面:通过展示和竹子相关的自然现象如“竹子开花”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能自主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究,发展其认知能力,对大自然有着亲近之情。(5)艺术方面:让幼儿欣赏竹林美景,丰富幼儿的情感,使其形成最基本的审美观念,能和同伴们借助表演、手工制作等简单的艺术创作形式来复刻展现自然之美。
3.家庭、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
幼儿每天的行动轨迹是固定的,即家-社区-幼儿园-社区-家[4]。教师要重视生态环境教育的完整性,将家庭、社区、幼儿园的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做到三位一体,让幼儿时刻处在生态环境教育的教学氛围中。这样在潜移默化下,幼儿循序渐进地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深入理解和认知,并能自觉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这也代表着生态环境教育取得明显的教学成效。
4.开展园本课程来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园本课程即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一类课程,教师要积极利用开发竹子材料,将生态环境教育和园本课程进行有机结合[5]。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发掘幼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潜能,还可以借助园本课程的展开来强化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部分教师在综合考虑过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后,将实地自然生态资源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后展开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教学观念产生一定变化,能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个人教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富有个性的新一代学生做出重要贡献。
二、竹子材料在生态环境教育中的开发运用策略
1.营造生态环境教学氛围
营造和教学主题相关的情景氛围是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沉浸在竹韵生态环境中,有效强化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在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到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发利用竹子材料,为幼儿们营造生态环境教育的教学氛围,具体措施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创设幼儿园大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用竹子材料摆放建筑造型、搭建竹桥等方式丰富幼儿园的景观内容,为幼儿营造生态环境教学氛围;其次是改造幼儿园教室环境,在此期间教师为了启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可以让幼儿在生活中搜集常见的自然废弃物,如种子、石头、竹叶、竹节等,并利用这些素材点缀教室环境,在教师的引导和幼儿想象力的共同作用下,幼儿园的教室、走廊、板报等变得生气盎然,富有“竹子”的韵味,且幼儿在装饰教室环境的过程中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最后教师受到“读书角”“卫生角”的启发,在教室中单独划分出一块区域作为“自然角”,幼儿在自然角中可以阅读和竹子相关的科普读物,用竹叶竹片等装饰自然角。以上三种方法都能营造出生态环境教育的教学氛围,且竹子材料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教授幼儿和“竹子”相关的生态环境知识
教师可以向幼儿教授和竹子相关的知识,这样幼儿会以小见大,对生态环境有着粗浅的理解和认知。相比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幼儿对会动的图像、情节丰富的故事更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不是一味地向幼儿科普和竹子相关的知识点,以免幼儿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以“乱砍滥伐”为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们对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形成初步理解和认知,但如果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如水土流失等,幼儿因年龄因素,不能直观地对这些概念进行理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就可以将风景秀丽的竹林图和乱砍滥伐后光秃秃的荒地图片一同展示给幼儿,两张对比图会对幼儿的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在脑海中初步形成相应认知:乱砍滥伐是不对的,要保护自然环境。这样一来幼儿不仅掌握了要学习的生态环境知识,还能将思维从竹子上进行发散,想到乱砍滥伐其他的树木也是错误的,理解了人和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可谓是一举两得。
3.家园共育展开实践研究
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重要性,能将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幼儿园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整合,让幼儿每时每刻都处在生态环境教育的氛围中,有效强化教学成效。在此期间教师同样可以借助竹子材料,对其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并以竹子为主题展开相关的实践研究活动,强化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举个例子:在进行以“我爱竹子”为主题的实践研究活动中,教师就可以从家、社区、学校三个方面出发,让幼儿积极发现生活中和竹子相关的元素,并用口述、手工制作、书面表达等形式将这些元素展现给教师和同学。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有的幼儿通过回家向父母询问的方式,了解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竹制物品,如和生活相关的竹制菜板、竹椅、竹凉席,和学习相关的竹笔套、竹笔筒;有的幼儿在家长陪同下,在社区中找到和竹子材料相关的建筑,如竹桥、竹亭等,并将它们拍下来打印成图片,添加文字叙述;有的幼儿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室中找到了和竹子相关的乐器,如竹编钟、竹腰鼓,并尝试着对乐器进行敲击,发出美妙的声响。教师要鼓励幼儿将发现的和竹子相关的元素通过不同形式向同伴和教师展示出来,这样一来实现了家园共育,使得生态环境教育有着整体性的特点。
结语:
综合全文进行分析,幼儿园作为专业性早期教育机构,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成长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学到一定的知识,为其今后进入小学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在大力提倡生态环境教育的今天,幼儿园要做到与时俱进,响应号召,积极利用开发生态材料(竹子),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构建高效率的幼儿生态环境教学课堂,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付诸行动,能在生活点滴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符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竹子材料 幼儿园 开发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对幼儿进行教育有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为其今后步入小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1]。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能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形成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具体的教育方式有为幼儿创设生态教育环境、展开渗透式生态教育、带领幼儿进行生态游戏等,真正做到寓教于乐[2]。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生态素材如竹子材料对幼儿们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充分发掘竹子材料的潜在优势并将其运用在教学中,让幼儿通过竹子以小见大,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一、竹子材料应用在生态环境教育中的教学目标
1.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园本特色文化
教师通过对本土教学资源(竹子材料)的利用和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效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投入到对和竹子相关的生态环境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此外教师要通过创设和竹子材料有关的教学情境、用竹子材料布置有竹韵的教室环境、教授和竹子相关的生态学知识点等方式来展开教学,这有助于园本特色文化的形成。
2.丰富生态环境教育的情感体验
教师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出发,在幼儿教育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借助竹子材料来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展开形式做出改进和优化,丰富幼儿在生态环境教育中的情感体验[3]。(1)健康方面:让幼儿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积极使用竹制碗筷,不浪费食物。(2)语言方面:在进行以“竹子”为主题的生态环境教学时和幼儿进行积极交流,让幼儿在对话中强化听力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3)社会方面:在“爬竹梯”等游戏中养成幼儿自尊自信的美好品质,友好和同伴进行交流,有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4)科学方面:通过展示和竹子相关的自然现象如“竹子开花”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能自主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究,发展其认知能力,对大自然有着亲近之情。(5)艺术方面:让幼儿欣赏竹林美景,丰富幼儿的情感,使其形成最基本的审美观念,能和同伴们借助表演、手工制作等简单的艺术创作形式来复刻展现自然之美。
3.家庭、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
幼儿每天的行动轨迹是固定的,即家-社区-幼儿园-社区-家[4]。教师要重视生态环境教育的完整性,将家庭、社区、幼儿园的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做到三位一体,让幼儿时刻处在生态环境教育的教学氛围中。这样在潜移默化下,幼儿循序渐进地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深入理解和认知,并能自觉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这也代表着生态环境教育取得明显的教学成效。
4.开展园本课程来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园本课程即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一类课程,教师要积极利用开发竹子材料,将生态环境教育和园本课程进行有机结合[5]。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发掘幼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潜能,还可以借助园本课程的展开来强化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部分教师在综合考虑过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后,将实地自然生态资源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后展开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教学观念产生一定变化,能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个人教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富有个性的新一代学生做出重要贡献。
二、竹子材料在生态环境教育中的开发运用策略
1.营造生态环境教学氛围
营造和教学主题相关的情景氛围是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沉浸在竹韵生态环境中,有效强化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在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到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发利用竹子材料,为幼儿们营造生态环境教育的教学氛围,具体措施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创设幼儿园大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用竹子材料摆放建筑造型、搭建竹桥等方式丰富幼儿园的景观内容,为幼儿营造生态环境教学氛围;其次是改造幼儿园教室环境,在此期间教师为了启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可以让幼儿在生活中搜集常见的自然废弃物,如种子、石头、竹叶、竹节等,并利用这些素材点缀教室环境,在教师的引导和幼儿想象力的共同作用下,幼儿园的教室、走廊、板报等变得生气盎然,富有“竹子”的韵味,且幼儿在装饰教室环境的过程中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最后教师受到“读书角”“卫生角”的启发,在教室中单独划分出一块区域作为“自然角”,幼儿在自然角中可以阅读和竹子相关的科普读物,用竹叶竹片等装饰自然角。以上三种方法都能营造出生态环境教育的教学氛围,且竹子材料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教授幼儿和“竹子”相关的生态环境知识
教师可以向幼儿教授和竹子相关的知识,这样幼儿会以小见大,对生态环境有着粗浅的理解和认知。相比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幼儿对会动的图像、情节丰富的故事更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不是一味地向幼儿科普和竹子相关的知识点,以免幼儿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以“乱砍滥伐”为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们对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形成初步理解和认知,但如果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如水土流失等,幼儿因年龄因素,不能直观地对这些概念进行理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就可以将风景秀丽的竹林图和乱砍滥伐后光秃秃的荒地图片一同展示给幼儿,两张对比图会对幼儿的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在脑海中初步形成相应认知:乱砍滥伐是不对的,要保护自然环境。这样一来幼儿不仅掌握了要学习的生态环境知识,还能将思维从竹子上进行发散,想到乱砍滥伐其他的树木也是错误的,理解了人和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可谓是一举两得。
3.家园共育展开实践研究
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重要性,能将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幼儿园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整合,让幼儿每时每刻都处在生态环境教育的氛围中,有效强化教学成效。在此期间教师同样可以借助竹子材料,对其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并以竹子为主题展开相关的实践研究活动,强化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举个例子:在进行以“我爱竹子”为主题的实践研究活动中,教师就可以从家、社区、学校三个方面出发,让幼儿积极发现生活中和竹子相关的元素,并用口述、手工制作、书面表达等形式将这些元素展现给教师和同学。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有的幼儿通过回家向父母询问的方式,了解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竹制物品,如和生活相关的竹制菜板、竹椅、竹凉席,和学习相关的竹笔套、竹笔筒;有的幼儿在家长陪同下,在社区中找到和竹子材料相关的建筑,如竹桥、竹亭等,并将它们拍下来打印成图片,添加文字叙述;有的幼儿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室中找到了和竹子相关的乐器,如竹编钟、竹腰鼓,并尝试着对乐器进行敲击,发出美妙的声响。教师要鼓励幼儿将发现的和竹子相关的元素通过不同形式向同伴和教师展示出来,这样一来实现了家园共育,使得生态环境教育有着整体性的特点。
结语:
综合全文进行分析,幼儿园作为专业性早期教育机构,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成长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学到一定的知识,为其今后进入小学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在大力提倡生态环境教育的今天,幼儿园要做到与时俱进,响应号召,积极利用开发生态材料(竹子),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构建高效率的幼儿生态环境教学课堂,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付诸行动,能在生活点滴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符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