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叶澜教授说过,新教师处于个人成长的“求生期和发展期”,由于自身专业素养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会遇到许多无法应对的状况。文章借“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一课的教学,进行了“雕课”,“模课”中降低试错成本,磨课”中精进教学技艺,“摩课”中突破成长的瓶颈,磨砺慧心,即个人的教育智慧,成长为专业型教师。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雕课  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的覆盖面广,更新速率较快,怎样才能在大数据时代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雕课是教师专业成长重要且不可缺少的途径。

一、初成长:压在头顶三座山

刚刚入职新教师成长适应期,而压在新任教师头顶的三大问题:学生不感兴趣,教师选择规避,课堂任务不能及时完成。

1.学生不感兴趣,问题出在哪

调查显示,当前小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富有变化的授课方式少,如图1所示。长期运用单一的授课方式往往会使得学生产生疲劳感,久而久之导致其失去学习兴趣。
 
图1  新知识的学习方式
 

2.无法完成预设,是直面还是规避

为了课堂秩序以及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新教师往往会规避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好的课堂应该是完全预设的吗?它需要百花齐放、百鸟争鸣、需要孩子的积极参与、更多思维的碰撞吗?

3.课堂任务完不成,时间哪去了

访谈了解到学生不能及时完成课堂任务,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时间不够用,题目太难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跨越:精雕细琢实践

经过不断雕琢的课堂才是一节优质课,现将“雕课”分为“模、磨、摩”三部分,如图2所示。先从“模课”中降低试错成本;再从“磨课”中理清“为什么而教”的理念、“教什么”的线索、“怎样教”的措施、“这样磨”的反思,精进教学技能;最后在“摩课”中揣摩、品味、研究,从学科、课堂、学生的角度分析,磨砺教师的慧心。
 
图2 精雕课

1.模课:降低试错成本

新入职的教师,独立设计一节优质课的能力不足,欠缺教学智慧。更重要的是,面对一群孩童,试错的代价太大了。在“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一课的教学中,首先将教材解析研读一遍,再利用网络搜索教学设计、课件相关资料。要学会甄别和精选,尽可能找到相应的教学视频,通过直观的教学发现问题,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同时,备课一定要写详案,详细到每一句话,每一环节的板书内容,做好预设和相应的教学机制等等。
另外,邀请同伴试课,这里的“同伴”指不同学科的老师,针对自己模拟上课,给予不同的教学智慧,将一堂课“活”起来。

2.磨课:精进教学技艺

“磨”者,“砺”也,正是这种“教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执着和韧性,才能成就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华丽绽放。
特级教师华应龙,曾写过一篇文章《年轻教师不妨听听自己的课》,作为一名信息老师,更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设备,录制课堂。通过课堂实录,观测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目标是否达成,语言是否精炼、教学评价是否重复等。
邀请前辈们走进课堂。研讨过程中,首先进行说课,自我反思课堂中存在的困惑,接着前辈们就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磨出“为什么而教”的理念
这样一节理论课,内容相对略显枯燥,所以通过拍摄生活中的U盘中病毒的短视频来传授知识点,增加学习趣味性。在研讨的过程中,明晰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的教也是要围绕学生的学。目前,学生接触到计算机中病毒的现象很少,像网页被篡改,电脑运行慢这些都可能是计算机感染了病毒,所以应该让学生发现病毒和生活息息相关。
(2)磨出“教什么”的线索
理清关于病毒的防治教什么,在定义中归纳描述计算机病毒的关键词,归纳特征,引出病毒的危害,引导学生做好防治,找准病毒的传播途径,针对网络传播和媒体介质两种途径,有措施的进行防治。
(3)磨出“怎么教”的策略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种计算机程序,它能够自我复制,并会破坏计算机的程序和数据,从而破坏计算机的使用。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差异,将任务分为不同等级。积算仪根据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提炼关键词。强化定义中的关键词,展示VB弹窗程序。
利用网络搜索利用网络查找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并强调搜索内容要精炼: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危害并不可怕,关键是做好防治措施,针对不同途径找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4)磨出“这样磨”的反思
磨掉倦怠,炼出深思,磨出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样生成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每一闯关关卡要讲清楚规则,磨出课堂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要尊重每一个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合理规范地使用计算机技术。

3.摩课:突破成长瓶颈

“摩”指的是“揣摩、研究、品味”,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目标是否达成?如此创设,是否以沟通师生情感为前提、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为要义、以引发学生思维碰撞,以整体育人为终极目标?将课堂做到极致并不断突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讲到病毒防治的良好习惯时,有个孩子突然冒出来一句:“我制作过一个计算机病毒小程序。”孩子错了吗?
从学科的角度,孩子使用VB制作程序,相当的了不起,超前的学习让他对课堂有着更高的期待。教师认为应强化病毒定义中的程序,而非规避。
从课堂的角度,老师的目光关注着更多的孩子,需要维持秩序。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灵动的孩子,才是课堂的精髓所在,才不是按部就班的课堂,有了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和探究,才是教师追求的。
从学生的角度,他的表现很精彩。他本应知道公开课该怎样回答,完全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他没有这样,他完全沉浸其中,与学生分享。老师的淡然,很可能给孩子造成一种消极的心理作用。孩子的精彩没有了后续,思维会失去了光泽。即使是年轻的新老师,也要利用教育智慧,发挥个性的魅力,延伸出计算机安全的相关知识,当把它上升到合理规范的计算机安全知识时,才是精彩的。

三、攻略:闯关必备三技能

1.关注单元,整体架构

本课选自浙摄版社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计算机世界”的第3课,该单元内容偏向于理论知识。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病毒更是让人防不胜防。故本节课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病毒,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危害、传播途径以及一般的防治措施,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尊重知识产权,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关注计算机安全,学会防治。

2.关注生活,把握学情

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和自学能力,他们能熟练掌握网络搜索能力,但并不会精选,故以汇报交流的形式进行,一方面锻炼学生网络搜索的能力,另一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提炼关键词、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在日常的计算机操作过程中,不良习惯往往会导致计算机中毒情况的发生,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

3.关注素养,精准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改革目标给学生和教师均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关注其给学生情感态度所带来的影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及解决问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学生整堂课的认真、努力源自老师放手后,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自身所散发出来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平时教学过程中也许就是因为少了这种情愫的激发,未能给予学生更多课堂展示的机会,才会让理论课堂变成教师讲授的情况。
课堂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学生的每一个想法都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课堂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更多的碰撞,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要在雕课中不断磨砺,磨出教学智慧。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