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课程思政强调“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与思政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教育模式为基本目标,强调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协同作用,是现代化教育活动中所必须接受的综合教育理念,积极落实课程思政,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改变学生的思想状态。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探究如何在教学工作中融入课程思政。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在全新的教育要求下,人才的全面发展正在迎来新的挑战,课程思政正在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指导活动深入发展的原动力。借由课程思政理念规划教学工作,将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纳入统一教育指导体系当中,能够以最高的效率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张皮”问题,实现双元教育的有机协调。 高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 高级人才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建设。做好高等教育的思政引导工作,以国家、社会、民族为基本教育出发点,不仅能够构建更为完备的教学指导体系,也能够为高级人才的发展保驾护航。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明确强调,要让各类课程与课程思政保持同向同行,努力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对思政教育的价值的重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程思政的加入是对“机械课程”的冲击,是对学生的再教育,更是对教学体系的补充说明[1]。首先,高职院校所推行的“机械制图”教学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占据了课程的大部分比重,学生只能获得技能上、理论上的成长,思想教育脱轨,而融入课程思政体系,则能够在思政角度对“机械制图”教学课程进行再加工,改变课程的授课内涵。其次,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个人素质严重不足,思政教育体系能够填补学生思想素质、政治意识上的“漏洞”,将其培养为有能力、有素质、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第三,思政教育进课堂是高职院校必须经历的转型过程,是对高职教育活动的深层调整,将思政教育纳入“机械制图”教学课程当中,能够以专业课程为出发点,实现课程思政的“对外辐射”,将课程思政的价值延伸到其他教学活动、教学环境当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借由课程思政理论,“机械制图”课程、高职学生、高职院校都能够获得新的发展契机[1]。 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策略 1.传输“机械制图”文化,借由情感融合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表现出高度复杂的特点,当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多元社会文化、西方多元文化开始进入到我国的教育环境当中,在改变学生的思政意识的同时,也在对我国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趋势提出新的挑战。从当前的教学经验来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不搭边”,“孤岛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机械制图”教学课程的有机融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拉近学生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距离,打破思政教育“高而远”的现状。教师可在思“机械制图”教学活动中围绕学生的情感态度、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融合课程思政理论[2]。对于学生来说,“机械制图”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经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之后演化而来的制图学科,在情感上,学生便对其缺乏兴趣。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严谨规范的制图习惯,结合我国的制图历史对学生进行教育:“机械制图”的核心是用图来记事,从内容上来看,其与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更为接近,但早在宋代使其,苏颂和赵公廉所著的《新仪象法要》中便已经出现了附有天文报时仪器的图样,及至明代,著名的《天工开物》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机械图样。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对应的文本材料,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匠人精神:严谨,求真,务实。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工业技术成为学生的情感出发点,使其在情感上接受“机械制图”课程。相较于僵硬的思政理论,强调本土民族对于机械制图技术的挖掘、应用和开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2]。
2.课程接轨社会现实,借由责任加工课程思政
“机械制图”教学课程能否与课程思政理论形成对接,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未来开展。在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机械制图课程的价值、作用缺乏重视,为“学分”而学习的问题依旧存在。当学生忽视了“机械制图”课程的使用功能,附着在“机械制图”课程上的课程思政理论也无法发挥作用。
教师可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转化,根据学生的专业强调机械制图课程的可用价值,做好教学环节的指导、管理等工作,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将“机械制图”课程与学生的相关专业结合起来,如数控车床、汽车维修等,感受“机械制图”课程的模拟性、真实性特点,摘到“机械制图”课程上“屠龙之技”的标签。在后续的教学指导活动中,可围绕机械制图课程的未来应用、学生从业的有关要求开展教学指导工作,结合社会岗位的服务需求,帮助学生了解“机械制图”技能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为就业而学习、为建设社会而学习的思想意识[3]。将“机械制图”与现实要求结合起来,站在现实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才能为课程思政理论的融入创造条件。教师可在线上平台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制图技能的指导,更要积极向学生传递现代岗位的用人要求、社会的建设要求,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促使学生了解到“机械制图”学习的紧迫性,将“机械制图”课程与社会建设活动联系起来,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3]。
结语
要在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课程中纳入课程思政理论,教师必须加大课程思政的融入力度,从学生情感、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程思政核心等角度入手,强调课程思政与高职教学活动之间的必要性,唯有让学生接受课程思政,使其站在个人、社会、民族地看待“机械制图”课程,将教学工作与社会责任、未来发展联系起来,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顺利融合。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在全新的教育要求下,人才的全面发展正在迎来新的挑战,课程思政正在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指导活动深入发展的原动力。借由课程思政理念规划教学工作,将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纳入统一教育指导体系当中,能够以最高的效率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张皮”问题,实现双元教育的有机协调。 高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 高级人才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建设。做好高等教育的思政引导工作,以国家、社会、民族为基本教育出发点,不仅能够构建更为完备的教学指导体系,也能够为高级人才的发展保驾护航。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明确强调,要让各类课程与课程思政保持同向同行,努力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对思政教育的价值的重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程思政的加入是对“机械课程”的冲击,是对学生的再教育,更是对教学体系的补充说明[1]。首先,高职院校所推行的“机械制图”教学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占据了课程的大部分比重,学生只能获得技能上、理论上的成长,思想教育脱轨,而融入课程思政体系,则能够在思政角度对“机械制图”教学课程进行再加工,改变课程的授课内涵。其次,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个人素质严重不足,思政教育体系能够填补学生思想素质、政治意识上的“漏洞”,将其培养为有能力、有素质、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第三,思政教育进课堂是高职院校必须经历的转型过程,是对高职教育活动的深层调整,将思政教育纳入“机械制图”教学课程当中,能够以专业课程为出发点,实现课程思政的“对外辐射”,将课程思政的价值延伸到其他教学活动、教学环境当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借由课程思政理论,“机械制图”课程、高职学生、高职院校都能够获得新的发展契机[1]。 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策略 1.传输“机械制图”文化,借由情感融合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表现出高度复杂的特点,当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多元社会文化、西方多元文化开始进入到我国的教育环境当中,在改变学生的思政意识的同时,也在对我国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趋势提出新的挑战。从当前的教学经验来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不搭边”,“孤岛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机械制图”教学课程的有机融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拉近学生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距离,打破思政教育“高而远”的现状。教师可在思“机械制图”教学活动中围绕学生的情感态度、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融合课程思政理论[2]。对于学生来说,“机械制图”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经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之后演化而来的制图学科,在情感上,学生便对其缺乏兴趣。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严谨规范的制图习惯,结合我国的制图历史对学生进行教育:“机械制图”的核心是用图来记事,从内容上来看,其与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更为接近,但早在宋代使其,苏颂和赵公廉所著的《新仪象法要》中便已经出现了附有天文报时仪器的图样,及至明代,著名的《天工开物》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机械图样。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对应的文本材料,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匠人精神:严谨,求真,务实。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工业技术成为学生的情感出发点,使其在情感上接受“机械制图”课程。相较于僵硬的思政理论,强调本土民族对于机械制图技术的挖掘、应用和开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2]。
2.课程接轨社会现实,借由责任加工课程思政
“机械制图”教学课程能否与课程思政理论形成对接,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未来开展。在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机械制图课程的价值、作用缺乏重视,为“学分”而学习的问题依旧存在。当学生忽视了“机械制图”课程的使用功能,附着在“机械制图”课程上的课程思政理论也无法发挥作用。
教师可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转化,根据学生的专业强调机械制图课程的可用价值,做好教学环节的指导、管理等工作,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将“机械制图”课程与学生的相关专业结合起来,如数控车床、汽车维修等,感受“机械制图”课程的模拟性、真实性特点,摘到“机械制图”课程上“屠龙之技”的标签。在后续的教学指导活动中,可围绕机械制图课程的未来应用、学生从业的有关要求开展教学指导工作,结合社会岗位的服务需求,帮助学生了解“机械制图”技能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为就业而学习、为建设社会而学习的思想意识[3]。将“机械制图”与现实要求结合起来,站在现实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才能为课程思政理论的融入创造条件。教师可在线上平台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制图技能的指导,更要积极向学生传递现代岗位的用人要求、社会的建设要求,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促使学生了解到“机械制图”学习的紧迫性,将“机械制图”课程与社会建设活动联系起来,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3]。
结语
要在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课程中纳入课程思政理论,教师必须加大课程思政的融入力度,从学生情感、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程思政核心等角度入手,强调课程思政与高职教学活动之间的必要性,唯有让学生接受课程思政,使其站在个人、社会、民族地看待“机械制图”课程,将教学工作与社会责任、未来发展联系起来,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顺利融合。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