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本文以中职药剂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在分析企业、行业、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职药剂在专业建设上的一些建议和启示,可供其在专业建设中使用。
关键词:药剂    调研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高中职药剂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实习单位及国内同类型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同时对已毕业学生进行分析,了解成都及其周边辐射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药剂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中职药剂专业的定位和内涵,制订出符合药剂专业当前及未来几年药剂专业发展战略,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基础和支撑[1]。 调研的主要任务 本次调研参与调研单位包括医院药剂科、制药厂、医药物流企业、连锁药店等近30家用人单位,参与调研毕业生300余人。调研的任务和内容主要包括:明确医药职业领域的国家政策,用人单位的规范要求及本专业毕业生能胜任的岗位、岗位能力要求等;了解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包括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明确与药剂专业培养方向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行业、企业对这些证书的认可度;了解相关职业学校药剂专业课程建设情况,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升学情况。
二、调研的结果及分析
1.药学从业人员的现状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医药卫生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结构得到改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式,尤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任务以及国际人才竞争的新特点,我国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中职学生生源多数是本省为主,就业也主要集中在本省,达到94.98%。  
2.药学从业人员的需求情况
调研发现,目前对中职类毕业生需求比较多的是药厂、批发企业、零售药店;医院对药学从业人员一般都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中职学生毕业后在医院就业的机会较少[2]。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54.4万家,其中批发企业1.4万家;零售连锁企业6701家,零售连锁企业门店29.0万家;零售药店23.4万家,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529家。由此看出,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
3.职业岗位群
《药品经营质量规范》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了明确规定,针对中职学历,毕业后可以从事药品采购、验收、养护、销售及药品的生产等岗位。就业岗位选择较多:规模大一点的企业,岗位分工明确;规模小的企业,一人多岗。近三年,我校毕业生主要就业于 300 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就业岗位为零售药店就业最多,根据用人单位反馈,国家现在鼓励中医药人才,很多企业、药店也是中西药并重,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可增加中医、中药类相关课程。
4.与药学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目前药学专业在社会上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医药商品购销员、医药商品储运员、药物制剂工及药学士等,但四川目前中职类学生毕业后可以考的仅有药学士,其他证书个别省有保留,但不作为学生上岗的“门槛”。调研发现用人单位欢迎就业人员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但更为看重的是就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实际工作能力。
5.毕业生升学情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业学校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适合终身教育需要的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随着职教二十条和高职扩展方案的落地,中职毕业生不再以就业为主,而是升学与就业两条路,在对毕业生调研中发现,中职药剂专业毕业生升学意愿比较强。
三、对专业建设的启示
1.继续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应“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对此,学校可以在已有实习实践教学的基础与成果上,准确定位毕业生就业岗位,剖析升学和就业双导向的新形势下,中职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做到“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一方面,继续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技能大赛等方式共同培养人才,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不断拓宽就业平台及渠道,及时传递就业相关信息,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鼓励在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实现用人单位、学校、学生的多方互利共赢。 加强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药剂专业人才培养质量[3]。
2.构建课证融合,课岗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构建课证融合,课岗融合的课程体系,坚持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教学内容对接企业、行业新规范、新标准,淘汰落后知识技能。教学过程对接工作流程,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等有效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倡导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践行者,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职教老师,一方面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固步自封已经不适应教师的发展,要让我们的教师走出去,去企业、去医院、去其他院校,多看、多听、多学习,增加教师的见识和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反馈于教学;同时打造一支有凝聚力的专业教师团队,鼓励教师愿意转变观念,以团队力量让转变更加利于教学,优化提升师资教学水平。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