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课程思政是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依托,若能将其与高校其它课程实现同向同行建设,可巩固育人功能。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价值,并通过合理运用精准育人思维、打造思政课程协同机制、提高教师立德树人觉悟、明晰课程思政设计方向等路径,促进高校生全面均衡的发展,由此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全方位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高校教学课堂作为主要的育人渠道,理应充分借助课堂力量,与思政课程保持紧密联系。现下我国正式实行课程思政的试点课程多达400门。为了确保学生从课程学习中提升思政素养,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我国教育行业的整体水平。
一、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价值
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展的实践价值,具体可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纠正学生价值观 课程思政的推进,是为了保证学生无论从专业课还是选修课中,都能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因其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且实践经验较少,在其未形成具体的明辨是非能力时,若能得到教师的良性引导,可避免学生后期产生错误观念,由此引发不良后果。包括“北大下毒事件”的发生,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在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时,也应对其价值取向进行纠正,使之成为德行兼备的优质人才,继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壮大发展积攒力量[1]。 实现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国立国根本并非单纯依靠人才技能,更重要的是国家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而从我国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下,在充分尊重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思政课程教师更需要联合其他任课教师,为学生打造适宜提高思想觉悟、核心素养的育人环境。尤其在高等教育中,要面对全体学生,针对教育全过程,为其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以便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收获更多。所以,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是指思政课需与高校课程形成相同的育人方向,并借助课程思政的合力,促使学生既能从课程学习中积累理论实践知识,又能在思想思维上得以完善。
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提升铸魂育人功能的路径
1.合理运用精准育人思维
我国思政教育最重要的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一系列问题。对此,我国高校思政教师应把控好精准育人思维的应用方向。
其中精准育人思维应体现在学生需求识别与课程连贯教学上。我国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展现。而当代大学生更期待在课堂上释放个人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打造个性化教学场景。另外,随着互联网普及率逐渐提高,在教学中也应当扩大信息化教学规模,并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VR技术,促使学生从教师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为其带去人文关怀。而在教学环节的精准把控上,需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内容的理解。思政教育并非形式化课程,教师可运用生活案例、媒体平台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比如在2020新冠疫情背景下,全民抗疫、居家隔离的场景以及风险区由国家支付核酸检测费用、免费注射新冠疫苗,这些内容的讲述,有利于学生感知国家的强大,并形成自我奉献、感恩的精神,便于学生在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展中成为高素质人才。
2.打造思政课程协同机制
课程思政视域下,可与思政课程打造协同教育环境。针对大学生开展的课程类型较为多样,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程序编程、计算机维修、软件设计能力。而舞蹈院校的学生其形体、舞蹈编排能力相对更加优秀。但无论学生选择什么专业,都应当保证学生是在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基础上储备更多知识。因此,在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提升育人功能期间,更应当准确掌握各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关联,并将思政课程当作其它课程的落实支点,做好课程衔接工作[2]。
比如教师可从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多领域中专门开设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而且也可利用实践活动、实践案例,将其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由此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在积攒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好比在医学专业中,学生毕业后成为医生,也将在课程思政下成为具备医德的卓越医学工作者。
3.提高教师立德树人觉悟
由于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积极性。所以,高校应充分保障高校思政课程相关教师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我国始终倡导“教育为本”,而在教育领域中更应当以教师为根本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以此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具体可从下述两个部分予以落实:
其一,注重职业能力提升,教师在为学生做好榜样时,要求他们理应具备突出的职业能力,即在授课期间,善于运用教学技巧讲述思政理论课程内容,尤其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教师更应当具备信息化思维,在为其答疑解惑时,更应有能力实现学生家国情怀、责任使命感的形成。
其二,改善教师人文素养,高校方面还应当利用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专题讲座等方式,促使教师的人文素养由此得到有效改善。而且还应从中选出优秀的教师,采用集中学习、统一备课的方式,确保整体师资水平得以提高,满足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需求[3]。
4.明晰课程思政设计方向
教师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应当明确课程设计方向。以往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灌输式”为主,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度,而且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各课程教师应当积极与思政课程任课教师学习,掌握思政教育技巧,并加强思政内容的有效挖掘,便于高校学生能在课堂上随时接受思政教育。同时,教师也应当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为其普及社会价值观内容,而且还应当加强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又应当意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为人处世风格的塑造,使其在面对是非时能够形成清晰的思路,最终促使大学生成长阶段,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获得成长。尤其是任课教师更应当善于从网络平台上收集时政要闻,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背景下,实现同向同行发展,可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能由此保障育人质量。对此,应从精准育人思维、思政课程协同机制、教师立德树人觉悟、课程思政设计方向等方面着手,促使我国高校能够凭借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目标,最大化展现出高质量育人价值。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全方位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高校教学课堂作为主要的育人渠道,理应充分借助课堂力量,与思政课程保持紧密联系。现下我国正式实行课程思政的试点课程多达400门。为了确保学生从课程学习中提升思政素养,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我国教育行业的整体水平。
一、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价值
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展的实践价值,具体可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纠正学生价值观 课程思政的推进,是为了保证学生无论从专业课还是选修课中,都能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因其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且实践经验较少,在其未形成具体的明辨是非能力时,若能得到教师的良性引导,可避免学生后期产生错误观念,由此引发不良后果。包括“北大下毒事件”的发生,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在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时,也应对其价值取向进行纠正,使之成为德行兼备的优质人才,继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壮大发展积攒力量[1]。 实现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国立国根本并非单纯依靠人才技能,更重要的是国家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而从我国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下,在充分尊重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思政课程教师更需要联合其他任课教师,为学生打造适宜提高思想觉悟、核心素养的育人环境。尤其在高等教育中,要面对全体学生,针对教育全过程,为其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以便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收获更多。所以,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是指思政课需与高校课程形成相同的育人方向,并借助课程思政的合力,促使学生既能从课程学习中积累理论实践知识,又能在思想思维上得以完善。
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提升铸魂育人功能的路径
1.合理运用精准育人思维
我国思政教育最重要的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一系列问题。对此,我国高校思政教师应把控好精准育人思维的应用方向。
其中精准育人思维应体现在学生需求识别与课程连贯教学上。我国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展现。而当代大学生更期待在课堂上释放个人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打造个性化教学场景。另外,随着互联网普及率逐渐提高,在教学中也应当扩大信息化教学规模,并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VR技术,促使学生从教师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为其带去人文关怀。而在教学环节的精准把控上,需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内容的理解。思政教育并非形式化课程,教师可运用生活案例、媒体平台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比如在2020新冠疫情背景下,全民抗疫、居家隔离的场景以及风险区由国家支付核酸检测费用、免费注射新冠疫苗,这些内容的讲述,有利于学生感知国家的强大,并形成自我奉献、感恩的精神,便于学生在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展中成为高素质人才。
2.打造思政课程协同机制
课程思政视域下,可与思政课程打造协同教育环境。针对大学生开展的课程类型较为多样,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程序编程、计算机维修、软件设计能力。而舞蹈院校的学生其形体、舞蹈编排能力相对更加优秀。但无论学生选择什么专业,都应当保证学生是在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基础上储备更多知识。因此,在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提升育人功能期间,更应当准确掌握各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关联,并将思政课程当作其它课程的落实支点,做好课程衔接工作[2]。
比如教师可从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多领域中专门开设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而且也可利用实践活动、实践案例,将其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由此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在积攒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好比在医学专业中,学生毕业后成为医生,也将在课程思政下成为具备医德的卓越医学工作者。
3.提高教师立德树人觉悟
由于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积极性。所以,高校应充分保障高校思政课程相关教师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我国始终倡导“教育为本”,而在教育领域中更应当以教师为根本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以此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具体可从下述两个部分予以落实:
其一,注重职业能力提升,教师在为学生做好榜样时,要求他们理应具备突出的职业能力,即在授课期间,善于运用教学技巧讲述思政理论课程内容,尤其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教师更应当具备信息化思维,在为其答疑解惑时,更应有能力实现学生家国情怀、责任使命感的形成。
其二,改善教师人文素养,高校方面还应当利用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专题讲座等方式,促使教师的人文素养由此得到有效改善。而且还应从中选出优秀的教师,采用集中学习、统一备课的方式,确保整体师资水平得以提高,满足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需求[3]。
4.明晰课程思政设计方向
教师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应当明确课程设计方向。以往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灌输式”为主,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度,而且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各课程教师应当积极与思政课程任课教师学习,掌握思政教育技巧,并加强思政内容的有效挖掘,便于高校学生能在课堂上随时接受思政教育。同时,教师也应当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为其普及社会价值观内容,而且还应当加强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又应当意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为人处世风格的塑造,使其在面对是非时能够形成清晰的思路,最终促使大学生成长阶段,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获得成长。尤其是任课教师更应当善于从网络平台上收集时政要闻,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背景下,实现同向同行发展,可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能由此保障育人质量。对此,应从精准育人思维、思政课程协同机制、教师立德树人觉悟、课程思政设计方向等方面着手,促使我国高校能够凭借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目标,最大化展现出高质量育人价值。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