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学习等情景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实践性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进教育科学研究,突出了学生的研究主体地位。对教学活动研究及管理、校园学生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选科走班”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深圳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项目(zdzz19032);大鹏新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课题(DPZD1905)
 
随着国家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核心素养” 一词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的课程要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1]。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学生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学习等情景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进行主动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可极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
为全面落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让教学模式从老师“教”到学生“学”,深入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广大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到教科研探索中。在我校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中,多个学生探究小组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应该成为教科研的主体。于是生成了一些由学生主导的教科研探究活动,如《学生视角下的多媒体教学效果研究》《给予学生角度的期末考试复习方案》《选科走班下的学习问题与应对措施》等,让学生深入参与教科研探索,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重要历练,也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下面以《选科走班下的学习问题与应对措施》为例,探讨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走进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课题的生成:学习及生活中凝练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有三大原则,即自主、生活及可研究原则[3]。首先,课题应来源于学生自己,即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兴趣提升研究的内驱力。对于遵循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主动研究效果将大幅度提升。第二,课题应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及学习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第三,课题应是可研究的,选题必须考虑到客观资源和学生主体能力、教师指导能力,有助于解决清晰、明确、有意义的真实性问题等多方面因素。
针对上述原则,在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导时,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创设情境。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学习,关注教育教学设施、方法等。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面临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个性化的还是共性的,能否通过研究,提出改进方案,从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及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性和指导性。因此,学生从学习生活中很容易提炼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教科研课题。选科走班是新高考模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所有高中学校、老师及学生是一项重要探索的新事物。经过前期教师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选科走班中,真实感悟了走班模式下作业收发困难、走班班级凝聚力差、教师的教学管理困难等问题。我们在真实的学习场景中提出问题,凝练了以《选科走班下的学习问题与应对措施》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课题的过程:在行动中学做研究
在行动中做研究,教师应制订合理的指导方案。首先,应指导学生有效地搜集、获取信息,并学会分辨归纳及整理信息;接着,应指导学生掌握主动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单纯的理论指导是枯燥乏味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是在行动中学做研究。因此,要将上述研究技术融入到学生探究真实课题的各个环节中。
以《选科走班下的学习问题与应对措施》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例,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指导学生搜集走班制的信息。例如:为什么要实行选科走班?选科走班的意义是什么?国内对选课走班模式是否已经有了深入研究?有什么结果?我们学校选科走班模式制订时都考虑到了哪些因素?目前模式的原因有哪些?同学和老师们目前教育教学活动所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当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获取信息,此时教师对信息搜集进行理论指导,对文献查阅、阅读方法进行指导,无异于雪中送碳,学生会主动学习研究技术,以解决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出上述实际问题时,涉及到了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再将研究方法指导实施融入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让学生体会研究过程的同时,学会做研究。
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应对学生与人交往问题、书面表达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课题的收获:做学习的主人
结题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解题报告、答辩PPT及演讲技巧。学生除了收获上述结题时的技术技巧,还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财富:研究成果与精神收获。《选科走班下的学习问题与应对措施》一题中,学生在针对走班制过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老师一起承担了教科研研究任务,发现并解决了部分问题:
(1) 教师对学生的考勤问题:年级统一规划各班教室布局,教师对走班学生座位固定并定期轮换,看空位直接对照考勤。
(2) 收发作业问题: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选取不同模式:一是行政班课代表+教学班小组长制度;二是同层楼4个班级统收统改。
(3) 走班班级文化建设:走班老师开展融合班会,利用课间各教学班开展融合活动。
(4) 走班环境改善问题:加强学生课桌非私有化理念宣传引导(学生主导),年级配合出台走班课桌面摆放标准(书籍、文具的摆放要求等)。
以上,是本课题研究改善及解决的部分问题。受走班制模式的制约,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或改善。对于学生层面来说,上述研究方案是学生制订教师协助,各种规章及政策是学生提出并通过,并以“公约”形式宣传,学生在情感方面更易接受,从而实现了同学们普遍自觉遵守的好结果。
学生除了学习到研究方法以外,更多的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走进并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这对教学活动研究及管理、校园学生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