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是引领学生走进精彩纷呈的世界,探索理想的自然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知识,培养他们创新素质和求知欲。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生活  积累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教学以小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重视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前概念化水平,以科学探究、情感态价值观为辅线,并将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融合为一体,贴近学生生活,引领学生认识科学生活,体验科学魅力。从生活经验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利用科学知识进行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一、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科学这门学科重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以及运用。如果不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是没有意义的。采取游戏教学的方式,会让书本上枯燥的知识更加有趣,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学习《植物》这一单元的知识时,知道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水、空气、阳光。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植物生长需要避光,那植物生长还需要阳光吗?众所周知,阳光是花卉生长的必要条件,阳光对花卉的生长有哪些影响呢?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开展了这个课题的探究。据有种花经验的人告诉我们,有的花卉必须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不能忍受若干荫蔽,而有的花适合在蔽荫的环境条件下生长,有的花卉对阳光的光照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学生可以种植不同的花卉来研究阳光对花卉的影响,从这个实验中,让学生明白种花也需要科学的方法。这正是生活中有科学,让科学服务于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勤于动手,大胆想象,在实践中创新
科学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认为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一堂精彩的科学课堂,一定少不了学生的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的“动手做”的探究环境,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探究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只有亲自去实验了,才会有成就感,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被点燃。如《玩镜子》中学生通过动手玩镜子,观察镜子中成像的特点,来总结平面镜的特点。《空气的成分》中先引导学生去猜想,空气中有哪些气体?根据生活经验得知,氧气这种气体除了支持人体的呼吸还可以支持燃烧。通过燃烧可以验证空气中的氧气,发现支持燃烧的气体约占总体积的21%,那剩下的气体是什么呢?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发现,燃烧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是氮气,虽然不支持燃烧,但学生们发现了它在生活中很多应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实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科学的世界是无止境的,要学会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例如:探究空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带领学生对青岛市雾霾天气进行研究,学生明白雾霾的形成,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想到很多保护环境的方法以及人们应对雾霾天气的小妙招。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
比如,我在教学完《生物的启示》一课后,学生知道人类的生活中的许多设计都来自于生物的启示,如鸡蛋壳的仿生设计、葱叶的仿生设计都能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此时正值寒假来临,我要求学生假期中读有关动植物或仿生类的书籍,看看是否能从书中的知识得到启发,有所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不必要做出实物,可以用图画出来,并说明设计意图和设计应用。假期结束了,学生纷纷给我发来自己的创意小发明:有的用废旧物品做出了模型,有的用铅笔认认真真地画出设计图,有的设计创意轮船、猫爪鞋子、多功能眼镜等。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的,孩子们的智慧和潜能是无穷的,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知识的欲望。
    从生活中学科学,运用科学到生活中去,这就是我们科学课的目的,小学科学课的教育重点不只放在讲授知识,而是放在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爱探索的兴趣和发展认识能力等。我们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科学的领域里翱翔。只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课堂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主张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未来的科学家把中国推向繁荣富强的巅峰。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