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手段,课内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和技巧、思维和能力,课外阅读时,学生自主地完成对文章的分析,有效地巩固所学的方法技巧,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整合课内外的阅读资源,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实现对学生的拓展教学。那么面对如此之多的阅读资源,该如何选取阅读内容进行整合呢?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进行资源的整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外立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教材的阅读内容也有限,想要实现更好提升,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布置有效的课外阅读任务,以实现课外阅读对课内阅读的补充。这同时也对课外阅读的资源提出了要求,仅靠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无法达到相应的高度,在写作上也显现出思想观点和素材上的欠缺。教师通过整合阅读资源,使课外阅读更好地发挥助学作用。
一、整合类似阅读资源
整合类似阅读资源就是把同一思维角度的文章整合到一起,不仅可以是同一个主题思想,也可以是同一主题情感,还可以是同一道理、同一事物、同一事情等,这类文章属于同一类型,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在学生进行这类文章阅读时,可以通过阅读资源,对文章内涵产生更深刻的了解[1]。
教师在整合这类阅读资源时,需要把教材内容进行有机分类,确定好阅读的主题,然后再筛选课内外阅读资源,丰富同一主题的内容,使学生对该主题有更深刻的感悟。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也采取了主题阅读的形式,如低中年级段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高年级段的小说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等,都按照主题单元编排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第三单元时,单元名称是“语言的艺术”,这单元一共有四篇文章,《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精读课文,《半截烛炬》是个脚本,《打德律风》是一段相声。这组课文是要学生感受到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会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要教授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重点是要学生读懂文言文,可以用白话翻译出来。笔者主张让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在语境中进行分析,理解句意。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笔者整合了阅读的材料,《世说新语.徐孺子赏月》《世说新语.小儿偷酒》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深刻地感悟语言表达的智慧,并练习解读文言文的技巧。
二、整合层次不同的阅读资源
即便是同一主题的文章,不同作者在进行写作时,也会有不同的视角。教师可以把这类主题相同,但是思维角度具有差异的文章整合在一起,进行类比阅读,使学生了解同一主题文章的不同写法,如修辞手法、叙述方式、描写顺序等,通过具体层次的划分,来欣赏同一主题文章的不同表现方式[2]。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教材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文章的题目是“毁灭”,但更主要的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文章详细了描写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以及珍贵的文物,使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在学生的脑海里重现,最后再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一扬一抑,一美一惨,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惋惜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狼牙山五壮士》则记叙了五壮士在战争中临危不惧,英勇杀敌,子弹打光后,面对敌人,宁死不屈,义无反顾地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文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对人物特点与中心思想部分详写,其余内容略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具体描写。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以后,作者在中国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倾诉了中国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蓄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中国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学生通过学习这个主题单元,首先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勿忘国耻,其次是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等,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明白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三、整合对比类阅读资源
相同主题的文章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写作手法和叙事方式上截然不同,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角度,整合课内外的阅读资源,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更好掌握文章的特色,掌握不同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思路。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匆匆》时,《匆匆》表现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匆匆》叠字的运用也使诗的语言具有节奏美。
笔者选取了《和时间赛跑》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和时间赛跑》这篇散文清新、淡雅,而又略带忧伤情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整篇文章都采用对比手法,在对比中表达作者的生活态度。虽然整篇文章都是虚拟的,记叙的事情也非现实的,但是流露出的情感却非常真切。
结语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地整合课内外的阅读资源,使学生领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写作思路、不同的表现手法等;通过丰富阅读资源,使学生对阅读主题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学习不同的写作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外立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教材的阅读内容也有限,想要实现更好提升,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布置有效的课外阅读任务,以实现课外阅读对课内阅读的补充。这同时也对课外阅读的资源提出了要求,仅靠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无法达到相应的高度,在写作上也显现出思想观点和素材上的欠缺。教师通过整合阅读资源,使课外阅读更好地发挥助学作用。
一、整合类似阅读资源
整合类似阅读资源就是把同一思维角度的文章整合到一起,不仅可以是同一个主题思想,也可以是同一主题情感,还可以是同一道理、同一事物、同一事情等,这类文章属于同一类型,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在学生进行这类文章阅读时,可以通过阅读资源,对文章内涵产生更深刻的了解[1]。
教师在整合这类阅读资源时,需要把教材内容进行有机分类,确定好阅读的主题,然后再筛选课内外阅读资源,丰富同一主题的内容,使学生对该主题有更深刻的感悟。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也采取了主题阅读的形式,如低中年级段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高年级段的小说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等,都按照主题单元编排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第三单元时,单元名称是“语言的艺术”,这单元一共有四篇文章,《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精读课文,《半截烛炬》是个脚本,《打德律风》是一段相声。这组课文是要学生感受到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会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要教授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重点是要学生读懂文言文,可以用白话翻译出来。笔者主张让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在语境中进行分析,理解句意。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笔者整合了阅读的材料,《世说新语.徐孺子赏月》《世说新语.小儿偷酒》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深刻地感悟语言表达的智慧,并练习解读文言文的技巧。
二、整合层次不同的阅读资源
即便是同一主题的文章,不同作者在进行写作时,也会有不同的视角。教师可以把这类主题相同,但是思维角度具有差异的文章整合在一起,进行类比阅读,使学生了解同一主题文章的不同写法,如修辞手法、叙述方式、描写顺序等,通过具体层次的划分,来欣赏同一主题文章的不同表现方式[2]。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教材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文章的题目是“毁灭”,但更主要的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文章详细了描写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以及珍贵的文物,使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在学生的脑海里重现,最后再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一扬一抑,一美一惨,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惋惜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狼牙山五壮士》则记叙了五壮士在战争中临危不惧,英勇杀敌,子弹打光后,面对敌人,宁死不屈,义无反顾地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文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对人物特点与中心思想部分详写,其余内容略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具体描写。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以后,作者在中国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倾诉了中国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蓄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中国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学生通过学习这个主题单元,首先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勿忘国耻,其次是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等,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明白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三、整合对比类阅读资源
相同主题的文章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写作手法和叙事方式上截然不同,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角度,整合课内外的阅读资源,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更好掌握文章的特色,掌握不同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思路。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匆匆》时,《匆匆》表现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匆匆》叠字的运用也使诗的语言具有节奏美。
笔者选取了《和时间赛跑》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和时间赛跑》这篇散文清新、淡雅,而又略带忧伤情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整篇文章都采用对比手法,在对比中表达作者的生活态度。虽然整篇文章都是虚拟的,记叙的事情也非现实的,但是流露出的情感却非常真切。
结语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地整合课内外的阅读资源,使学生领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写作思路、不同的表现手法等;通过丰富阅读资源,使学生对阅读主题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学习不同的写作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