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任务教学的有效实施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各种学习的关系;要利用信息技术推广生活化拓展活动;要让学习反作用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提升,有利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效率教学。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任务教学的可行性,对两者关系进行了详细解读,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任务设计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任务设计;途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任务型教学就是在课上对学生布置关于课上内容的任务,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完成任务,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习到的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任务型教学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这门技术,而不是纸上谈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任务型教学与课堂内容有效结合。[1]。
一、把握实际情况设计合理化任务
为让每个学习个体都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教师要精研教材,设计好学习任务,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出镜”的机会,需要合理地设计小组成员的角色,明晰他们在小组中的职责。教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兴趣爱好、操作能力等将学生分组,每组以6名左右学生为宜,组长负责为各组员分配具体的任务,副组长通过资料包查询文字、图片等内容,记录员负责记录在思考、讨论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过程,检查员负责督促组员完成任务并维持组内纪律,汇报员负责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及简述作品的制作过程。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任务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为学生所接受。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如在学习《复制与粘贴图形》一课内容时,教者设计任务如下:任务一:复制粘贴,由一个三角形复制出多个;任务二:翻转旋转,用三角形设计文学社社标;任务三:拉伸扭曲,设计出更形象的帆船。学生分组合作,尝试使用拉伸/扭曲命令改变帆的形状,通过数据的输入、帆船变化的观察,思考随意的拉伸扭曲有没有意义?是对全图进行调整还是对帆进行调整?
二、分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创新,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发掘教材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落实任务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的创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表情、动画、图片、视频等进行统一处理,放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获得大量的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授信息下载的相关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草原》一文,可以结合学习目标,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设计课堂任务。首先可以让同学们先回顾一下《草原》这篇文章,互相交流一下学习后的体会。再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学生观看草原受到污染后的画面,进行情境教学。看到这些画面后,学生肯定会感到很吃惊,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作为地球的主人,应该采用什么样方法来唤起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可以直抒己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张明信片,通过网络发送给各地的小学生,唤起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基于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设计信息技术课任务
(1)信息技术课任务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展开的。如三年级第9课《初识“画图”》中认识窗口,教师设置的任务“记忆力大挑战”:大家盯住大屏幕,30秒内记住窗口的组成及名称。如日常上课中,每节课有5分钟打字练习,比一比谁打字最多最快最正确。再如四年级第5课《插入图片》,请在文档中插入1~2张合适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完成相应的任务,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者当小老师,示范演示。每个班总有几个基础好、会预习,、能力强的学生,这些学生知识掌握得快,是教学中极好的资源。教学中,笔者让这些同学当小老师,上台示范演示操作讲解,台上学生成就感满满,受到激励;台下学生学习信心足,向同伴看齐,无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高。(3)为学有余力者设置冲浪任务。一些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喜欢在电脑上操作,为培养学生热爱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持久的兴趣,笔者在每一节课的最后都会为爱学习、爱探究者设置一个冲浪练习。如三年级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冲浪任务是:学习《插入表格》一课,你能帮老师制作一张我班的课程表吗?学习《美化文档》后,制作好书推荐,在班级黑板报展出。教师长期坚持,学生日积月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技术爱好者,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也影响着这些小学生今后的志向。
结语
总之,科学设置任务,使得任务更加有趣,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尝试,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在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等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任务设计;途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任务型教学就是在课上对学生布置关于课上内容的任务,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完成任务,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习到的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任务型教学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这门技术,而不是纸上谈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任务型教学与课堂内容有效结合。[1]。
一、把握实际情况设计合理化任务
为让每个学习个体都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教师要精研教材,设计好学习任务,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出镜”的机会,需要合理地设计小组成员的角色,明晰他们在小组中的职责。教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兴趣爱好、操作能力等将学生分组,每组以6名左右学生为宜,组长负责为各组员分配具体的任务,副组长通过资料包查询文字、图片等内容,记录员负责记录在思考、讨论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过程,检查员负责督促组员完成任务并维持组内纪律,汇报员负责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及简述作品的制作过程。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任务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为学生所接受。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如在学习《复制与粘贴图形》一课内容时,教者设计任务如下:任务一:复制粘贴,由一个三角形复制出多个;任务二:翻转旋转,用三角形设计文学社社标;任务三:拉伸扭曲,设计出更形象的帆船。学生分组合作,尝试使用拉伸/扭曲命令改变帆的形状,通过数据的输入、帆船变化的观察,思考随意的拉伸扭曲有没有意义?是对全图进行调整还是对帆进行调整?
二、分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创新,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发掘教材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落实任务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的创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表情、动画、图片、视频等进行统一处理,放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获得大量的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授信息下载的相关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草原》一文,可以结合学习目标,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设计课堂任务。首先可以让同学们先回顾一下《草原》这篇文章,互相交流一下学习后的体会。再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学生观看草原受到污染后的画面,进行情境教学。看到这些画面后,学生肯定会感到很吃惊,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作为地球的主人,应该采用什么样方法来唤起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可以直抒己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张明信片,通过网络发送给各地的小学生,唤起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基于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设计信息技术课任务
(1)信息技术课任务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展开的。如三年级第9课《初识“画图”》中认识窗口,教师设置的任务“记忆力大挑战”:大家盯住大屏幕,30秒内记住窗口的组成及名称。如日常上课中,每节课有5分钟打字练习,比一比谁打字最多最快最正确。再如四年级第5课《插入图片》,请在文档中插入1~2张合适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完成相应的任务,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者当小老师,示范演示。每个班总有几个基础好、会预习,、能力强的学生,这些学生知识掌握得快,是教学中极好的资源。教学中,笔者让这些同学当小老师,上台示范演示操作讲解,台上学生成就感满满,受到激励;台下学生学习信心足,向同伴看齐,无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高。(3)为学有余力者设置冲浪任务。一些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喜欢在电脑上操作,为培养学生热爱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持久的兴趣,笔者在每一节课的最后都会为爱学习、爱探究者设置一个冲浪练习。如三年级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冲浪任务是:学习《插入表格》一课,你能帮老师制作一张我班的课程表吗?学习《美化文档》后,制作好书推荐,在班级黑板报展出。教师长期坚持,学生日积月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技术爱好者,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也影响着这些小学生今后的志向。
结语
总之,科学设置任务,使得任务更加有趣,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尝试,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在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等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