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其与教育教学的有机集合,成为各校探究教法的新思路。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改变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去除机械性的反复练习,让学生通过新媒介探索自主学习的新思路,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互动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创新改革不断推进。为可持续性的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及审美情趣,越来越多的古代优秀诗词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但是由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学生不熟悉,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差别,所以古诗词的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1]。

一、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汉语言文化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汉字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古诗词、过中国节已经成为非常时尚的体验。回看中国本土,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只有从青少年抓起,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才能扎根于心,代代传承。让学生学习一些传统文化,一方面,通过国学氛围的浸润,让孩子们养成君子般的人格,有一定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让孩子们慢慢地懂我们的历史文化,并喜爱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育部门通过多方面的调研,多次改版教材,正是希望在史、地、德育、思政、语文,甚至音、体、美等各课程和教材中多出现一些传统文化的因素,具有本民族、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因素也陆续出现在地方读本中。语文教师应立足本学科,从种类丰富的教材中汲取精华,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理解汉字背后的深意。从诸子百家到诗词歌赋,语文学科讲授传统文化的知识非常丰富,但这教育不能碎片化,必须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校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传统文化指引,宗旨在于让学生逐步理解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道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的讲授,不是一味地灌输,而应该是春风化雨的滋养到学生心里,深入到行为举止的细微之处[2]。

二、古代诗词升华综合素养

古诗词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考验,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瑰宝。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让学生在优秀的诗词曲赋中认识古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学习古人在遇到挫折时的心态调节方式,发现中华传统文化自身所散发出来的光芒。小学生对古诗文的认知,基本处于零基础的状态,要达到对字词的理解,还需要语文教师从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研究,对学生达到启蒙教育。应用多媒体进行多元化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熏陶。目前选编入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文学素养以及智力水平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精神沃土,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也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不仅能了解到诗人对祖国山川的描写、对社会生活的介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还能引导学生明辨事理、学习为人处世之道,从中汲取有益的文化精髓,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以简洁凝练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其意境久远悠长、令人回味。这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并没有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有些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按照课标要求进行机械式地背诵,并没有详细地进行解析,因而学生们也就很难充分感悟到古诗词背后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另外,一些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地强调大纲中的考点,注重逐字逐句的精讲,却忽视了贯穿古诗始终的意境美。因此,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古诗词的教学,立足古诗词“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进而达到古诗词文化的教育作用。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发展古诗词的教学,可以通过吟诵,让学生感知古诗词的韵律美。古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的平仄押韵,有感情的诵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其自身的味道。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朗读教学,让学生通过诵读过程中的音调、停顿等,判断其对古诗词的理解深度。比如同样是对月色的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相关内容的朗读比赛。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团圆期盼,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借景抒情的美好展示,古诗意蕴跃然纸上,年轻的学生只有多读几遍,才能把握其中的美感;领悟古诗词所传达的意境高度。通过诵读,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将自己的感悟在不知不觉中表达出来。重视朗读教学,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一起参与到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步步渐入佳境,到达文化熏陶的作用。为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举办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开展主题诗词诵读大赛,当学生配合图片、音乐创设出诗人当时所处的情景时,会不经意间进入状态,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同时也会带给观众一种不同寻常的视听盛宴。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自我的表现,提高创造性和积极性。通过其亲身体验及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此同时,学生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将让学生受益匪浅。另外,网络媒体的便捷推广性能,也可以让教师们能够第一时间集思广益,通过经验的分享不断完善教学的过程。通过教学互动,也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恰当评价,也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成就感。这样的交流也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