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我们知道兴趣是决定学习积极性一大因素,因此,我在教学中,从学生喜欢的小实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等切入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猜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保证实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目前科学课公认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摆正课堂方向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科学课中实验比较多,由于我们乡镇学校实验室条件有限,一些实验材料不全,孩子们家庭条件有限,家长对孩子购买实验材料不够支持,导致孩子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很差,严重影响了科学课的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科学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我和科学组的教师大胆进行了实践探索,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
一、努力营造课堂实验氛围,是提高学生实验兴趣的一大有效途径
根据小学中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我们知道兴趣是决定学习积极性一大因素,学习效率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创设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动手操作的兴趣,从学生喜欢的小实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等切入问题,自然地引发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科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猜想。
例如: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上册《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我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出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导入,学生的兴趣都被“如何解决瘪了的乒乓球”调动起来了,都争先恐后地急着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我接着问:“乒乓球里有什么?”导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此环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课堂研究直奔主题,而且为下一环节的实验操作提供了时间的保障,让学生通过讨论复原瘪乒乓球的方法,观察瘪乒乓球在热水中的变化,解释瘪乒乓球复原的原因。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断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想:气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验、讨论、归纳总结中突破难点。这样把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融入良好的动手操作氛围之中,从而在这过程中不断暴露科学问题,又不断地解决科学问题。课堂也因此焕发了生命力。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半的科学课的操作实践,对科学课有了深厚的兴趣,他们愿意玩,愿意参与实验。以小实验谜语、小魔术等有趣的游戏贯穿整堂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提高他们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小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不是游戏,努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科学课涉及了很多的实验活动,这些活动跟游戏很相似。但实验不是游戏,尽管实验有很强的趣味性,但是,它和游戏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教师,应该把游戏与实验区分开。游戏与实验又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果能很好利用游戏与实验的相似点,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游戏中的“玩”是为了愉悦,发现与学习的欲望不强烈;科学实验中的“玩”是为了解决问题和寻找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发现与学习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实验前明确目标,把握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
探究橡皮泥沉浮现象的实验中,学生的玩心大起:一会把橡皮泥捏成一个小人,扔在水里,说他溺水,一会又把小人的肚子掏空且封闭,使其浮出水面。看到这些,我并没有刻意阻止,而是适时加以引导。在学生把橡皮泥捏成小船后,我终于把课堂的方向摆正,最终实现了科学实验的目的,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能力的保障
这节课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1号平底烧瓶和2号平底烧瓶,1号烧瓶和2号烧瓶瓶口都套上气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验证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实验方法看到气球在热水中变大了;变大的气球再放回冷水中后,气球又变小了,证明了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学生的脑海中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变得印象深刻了。
气体的热胀冷缩这个实验,突出地反映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成功与否的影响。有的气球充气过多,实验中途爆掉了;有的气球充气过少,实验中变化不明显,无法确定实验的效果。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学生的动力操作能力还是欠缺的。所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保证实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保障实验成功的关键。
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提高科学实验的成功率
小组是班级临时的非正式群体,以前后桌的同学组合为主,他们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目前科学课公认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且开展得轰轰烈烈。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实际上却浅显没有深度。为了避免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科学搭配,明确分工
课前根据学生特长、学习水平等分组,每组设小组长、监督员、材料员、汇报员,由学生自愿组合,并做适当调整。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利用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操作员,负责领取实验器材,熟悉操作过程的每一步,在组长和组员的合作下认真完成每一步的操作。由纪律性强的同学担任监督员,配合组长在探究前检查实验材料是否齐全,监督每一个步骤是否合理。每个小组分工合理,相互合作,提高了实验效率。每当我走到一个小组时,学生都会向我展示他们组变大的气球,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借机问:气体有什么性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气体有热胀冷缩?让学生用更多方法找到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实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合作交流,获得新知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动手操作永远比空洞地听取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而且会印象深刻。
经过多年在科学教学中的努力,在提高实验效率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科学实验效率提高的基础;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更是实验成功与否的保障。因此,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牢记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有机配合,这样的科学课堂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摆正课堂方向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科学课中实验比较多,由于我们乡镇学校实验室条件有限,一些实验材料不全,孩子们家庭条件有限,家长对孩子购买实验材料不够支持,导致孩子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很差,严重影响了科学课的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科学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我和科学组的教师大胆进行了实践探索,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
一、努力营造课堂实验氛围,是提高学生实验兴趣的一大有效途径
根据小学中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我们知道兴趣是决定学习积极性一大因素,学习效率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创设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动手操作的兴趣,从学生喜欢的小实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等切入问题,自然地引发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科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猜想。
例如: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上册《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我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出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导入,学生的兴趣都被“如何解决瘪了的乒乓球”调动起来了,都争先恐后地急着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我接着问:“乒乓球里有什么?”导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此环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课堂研究直奔主题,而且为下一环节的实验操作提供了时间的保障,让学生通过讨论复原瘪乒乓球的方法,观察瘪乒乓球在热水中的变化,解释瘪乒乓球复原的原因。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断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想:气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验、讨论、归纳总结中突破难点。这样把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融入良好的动手操作氛围之中,从而在这过程中不断暴露科学问题,又不断地解决科学问题。课堂也因此焕发了生命力。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半的科学课的操作实践,对科学课有了深厚的兴趣,他们愿意玩,愿意参与实验。以小实验谜语、小魔术等有趣的游戏贯穿整堂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提高他们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小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不是游戏,努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科学课涉及了很多的实验活动,这些活动跟游戏很相似。但实验不是游戏,尽管实验有很强的趣味性,但是,它和游戏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教师,应该把游戏与实验区分开。游戏与实验又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果能很好利用游戏与实验的相似点,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游戏中的“玩”是为了愉悦,发现与学习的欲望不强烈;科学实验中的“玩”是为了解决问题和寻找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发现与学习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实验前明确目标,把握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
探究橡皮泥沉浮现象的实验中,学生的玩心大起:一会把橡皮泥捏成一个小人,扔在水里,说他溺水,一会又把小人的肚子掏空且封闭,使其浮出水面。看到这些,我并没有刻意阻止,而是适时加以引导。在学生把橡皮泥捏成小船后,我终于把课堂的方向摆正,最终实现了科学实验的目的,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能力的保障
这节课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1号平底烧瓶和2号平底烧瓶,1号烧瓶和2号烧瓶瓶口都套上气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验证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实验方法看到气球在热水中变大了;变大的气球再放回冷水中后,气球又变小了,证明了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学生的脑海中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变得印象深刻了。
气体的热胀冷缩这个实验,突出地反映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成功与否的影响。有的气球充气过多,实验中途爆掉了;有的气球充气过少,实验中变化不明显,无法确定实验的效果。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学生的动力操作能力还是欠缺的。所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保证实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保障实验成功的关键。
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提高科学实验的成功率
小组是班级临时的非正式群体,以前后桌的同学组合为主,他们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目前科学课公认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且开展得轰轰烈烈。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实际上却浅显没有深度。为了避免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科学搭配,明确分工
课前根据学生特长、学习水平等分组,每组设小组长、监督员、材料员、汇报员,由学生自愿组合,并做适当调整。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利用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操作员,负责领取实验器材,熟悉操作过程的每一步,在组长和组员的合作下认真完成每一步的操作。由纪律性强的同学担任监督员,配合组长在探究前检查实验材料是否齐全,监督每一个步骤是否合理。每个小组分工合理,相互合作,提高了实验效率。每当我走到一个小组时,学生都会向我展示他们组变大的气球,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借机问:气体有什么性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气体有热胀冷缩?让学生用更多方法找到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实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合作交流,获得新知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动手操作永远比空洞地听取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而且会印象深刻。
经过多年在科学教学中的努力,在提高实验效率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科学实验效率提高的基础;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更是实验成功与否的保障。因此,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牢记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有机配合,这样的科学课堂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