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产生巨大的冲击,带来一种教学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应该以“突破自我,积极践行”的态度来应对。本文首先阐述了为什么在中小学阶段要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然后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问题给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到了课程的核心位置,对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产生巨大的冲击,带来一种教学的变革。这种冲击也会直接指向教师,如何适应这种形势?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实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为什么在小学阶段要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对义务教育数学来说,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未来生活、工作所必需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在未来继续开展数学学习、研究和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学科素养。 
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发展存在规律性,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中的飞跃或质变。在这个过渡中,存在一个转折时期(10~11岁),这个转折时期是小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从具体形象概括到抽象逻辑概括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小学生归纳能力与演绎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见,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思维发展的最关键年龄阶段,是数学关键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又是能力发展的可塑期,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数学关键能力很有必要。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新课程改革呼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纵观当下的小学数学教育课堂,很多课堂并未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位。究其原因,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的问题。新时代的教师很多尚守着传统观念,并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未理解“何为核心素养”内涵,或者是没有意识到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自然在教学目标设置中忽略核心素养,这样教学环节就不会注意到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也就很难将培养核心素养落实到位了。
其次,是教师在数学课上过分专注于教材知识的讲授,忽略德育的渗透。核心素养把立德树人放在重要地位,但大部分数学教师不注重挖掘教材中德育元素,并未关注所传授知识的深层“育人”价值,忽略了数学课德育功能,这也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其实任何科目都有其特殊的“德育”价值,都有利于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数学科目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去加强“德融数学课堂”的探究。
第三,课程改革引起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但很多教师尚未脱离传统应试教育的藩篱,教学不以学生为主体,不引导学生再“创造”,而是照本宣科,没有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依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授课为主,自然不能引导学生学好数学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理性科学地看问题的态度、进益求精的探究精神等方面的精神品质,所以就会造成数学课堂效果不佳。这一点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课堂的,迫切需要改革。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理解核心素养
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明确教学目标”,如果没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就好比大海中航行的船缺失了指南针。其实小学教材的设置和课标中已为教师设置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教师同时也要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有较为深入的理解,甚至有独到的见解。“明确教学目标,理解核心素养”表面看是一个抽象的难题,但其实真正看透它是件易事,只要教师拥有一颗“同理心”。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授年段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有较为透彻的了解,进而通过对教材深入地研究,总结出学生学习能够存在的“痛点”,并确立更为“接地气”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加明确造成学生学习这类知识障碍的原因是哪方面素养的缺失,这样在教学设计中就不会再缺乏“核心素养培养”环节了。例如:“年、月、日”的授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明确的时间观念,也通过引导学生制作日历,帮助学生学会“时间记事法”和简单表格制作的能力。“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授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思维和统计思维,不仅教会学生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而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如日常购物时,需要运用平均数思想算出物品单价,进而“货比三家”购买经济实惠的商品;班委向班主任汇报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让班主任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效率等。
2.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于教师而言,其主要任务是“教书”不假,但最重要的责任是向学生“传道”,即“育人”。很多时候,学生直接的榜样就是教师。因为当学生步入校园的那一刻,注定在学校的时光大于在家的时光,儿时父母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淡化一些,但教师的言传身教却足以影响学生一生之久。我们且不谈论从古到今的名人事迹,相信在多数成年人的身边不乏“感谢师恩”的经典事例。也许生活中的“你我他”平凡的如野草野花,但那些口中常谈起的恩师却在平凡的生活里永远闪光,教师的一句话无意中会让一个学生重拾信心收获锦绣前程,某一堂难忘的课会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是的,教师作用之大往往超乎学生的想象,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课程设计中,重点挖掘每章节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美好品质。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其实学科本身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行动能力等。对于运算的精确性追求,对于难题的多角度攻克,十分有利于磨砺一个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忍耐、坚持的品性。若细化到章节的学习,更是每一章节的设计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比如:图形知识、角度测量等几何知识的教授,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将来去做一名设计师或工程师,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统计知识的教授,可以向学生渗透“努力奋斗,珍惜生活”“节约资源,从一滴水开始”等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从少年时就知道生活不易,养成勤俭节约、奋斗自强的美好道德品质等。
3.改变教学方式,体会学习乐趣
对于小学生这样特殊的学生群体,教师必须有一颗父母心,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一定要“多操一份心”。当小学教师真正懂得学生的需求,自己也随之变成了孩子,开始想着怎样跟他们愉快地“玩耍”。这样,教学设计中需要创设的“情境”也就从教师的心底油然而生了,如何使课堂变得有趣又能告诉学生生活的道理,也就是教师精心琢磨的常态性课题。
趣味课堂的设置做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将他们带入数学的世界里,仿佛经历一场特别的“旅行”。首先,教师要转变语言风格,在课堂的导入和讲解的演绎中,用“孩子的语言”打开学生的“心门”,并利用道具、游戏等,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的状态。其次,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室里的教学,可以将课堂设置在室外,如可以在操场环形跑道上,为学生讲授“圆的知识”,可以通过“确立起跑线”“百米接力”等游戏,让学生充分感知圆形的特征,从而在数学与体育结合的教学环境下有了特别的收获。这样,学生会懂得“数学就在生活里”,进而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培养了学生看待事物的理性。第三,情境的设计也可以结合多媒体,如“位置和方向”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为学生放映日出和日落的影像,也可以制作人物或动物行走、赛跑的动画,生动地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教师要钻研教材,提升自身素养,让教学贴近生活,注入更加实际的元素,设置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并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教导学生数学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应该以“突破自我,积极践行”的态度来应对!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