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教育+互联网的时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空间提供了无限的外延,然而也因此常常会出现课堂空间杂乱外延的现象,课堂空间的本身被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应该再来审视和重温一下课堂最基本的空间要素。
关键词:课堂空间 目标意识 最近发展区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开展教学
我们常常认真地研读目标,精心地制定目标,但常常出现在具体的操作中忘记了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常常制定课时目标,却常忽略学段目标、环节目标等;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都知道要写教学的目标,但如何制定恰当的目标却是很多老师苦恼的,而这些却又是我们一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目标吃不透,对板块目标心中无数,课堂就会显得重点不重,难点更难。为什么会对教材,对目标,吃不透呢?我想有很大的原因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都在上移植课,常常是照搬教学案例中他人的做法,却不能够很好地领悟他人的想法,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就“消化不良”了。
二、洞察学情,积极把握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言的学生“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区域。我们是否能很清楚地知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熊芳芳在她的《创建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空间》说道:仅仅满足或停留于起点的教学又毫无疑问是失败的,因为教学促进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教学应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机能的形成推向前进;不能只适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积极带领学生经过紧张的努力和快乐的创造,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尽可能地将学生带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我们有没有尽可能地带学生到最远的终点呢?
教学《蜜蜂引路》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围绕着蜜蜂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展开深入研读、思考,归纳出结果是:“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仔细观察:蜜蜂—园子—小房子;分析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马上验证:果然就是要找的。”这节课要想很顺利地获得这一结果,让每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都能够初步了解列宁科学的发现与研究的过程,领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是有难度的。因此备课时我思考,平时孩子们在了解事物间关系,思考问题时,常常不知不觉就用到了关联词语。我能不能使用关联词填空来帮助孩子进一步理清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难点,从而解决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这个问题?用关联词填空应该是二年级学生跳一跳可以找到的果子。于是我设计如下说话练习:
(1)当别人都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时,列宁想:只要 ,就能 。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找养蜂人。
(2)列宁一边走一边看花丛中的蜜蜂,心想:要是 ,它的家应该就 。
(3)列宁发现了花丛中的蜜蜂,采了蜜就飞回园子,心里想:如果 ,就一定会 ,那么那个园子应该就是 。
(4)列宁看到园子旁的一所小房子,他又想:要是 ,那么这所小房子应该就 。
实践证明,通过关联句子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于事物间的关系更加了解与明悉了,对于研读思考归纳得出的结论也能够理解。我想,有很多的专家名师都很强调“备学生”的重要性,其实就是要明晰学生的思维特点,发现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成为课堂的有效引导者,延伸课堂的长度与宽度。
三、标新立异,延展课堂自由度
看过一篇周益明采访的旅德儿童文学作家程玮的访谈。他写过一篇有关德国教育的文章,文中说的是程玮的儿子就读的德国学校是一个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老学校。老得学校大厅的天花板和地上都是古拉丁文。古老的传统要求毕业生在这个星期要“服不惊人死不休”,还要穿着这样的衣服坦然自若地经过每天上学的线路到学校,到了学校再换衣服是不算数的。于是,第一天他穿的是西装,戴的领结是一双袜子,周二是西部牛仔,周三他穿了一身黑色对襟短褂,加一顶戴辫子的花翎,不知像清朝的官员还是书生。程玮建议儿子帽子可以到学校门口再戴起来,儿子一脸恨铁不成钢地说:“你到现在还没明白,人家怎么想,跟我有什么关系?别人冲我看的时候,我就想,你晕吧,晕死一个算一个。晕不死算我没本事。”程玮于是明白,这个学校在最后关头,教了学生最重要的一课[1]。
国外的教育大多主张无拘无束、富于创想、标新立异,其实,我们也在孜孜以求。例如,教学《丑小鸭》一课的最后一环: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我想对 说: 。大部分孩子都是批评鸭哥哥姐姐、公鸡、猎狗等,思维局限于批判。我觉得这则童话要给予孩子的,不仅是对这些欺负弱小、嘲笑他人行为的批评,还有更重要的正能量教育因素值得深度挖掘。在大家都局限于批评的角度时,引领孩子去发现童话的哲学,去肯定去欣赏身边的事物。“忍受忍受再忍受,最后就是一只丑老鸭。忍受不了,翻墙而去,一路颠簸来到湖上,终于成为一只天鹅。”这是童话赋予我们崭新的思索,生命的哲学。这也是教材选材的目的,编者设计的意图,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空间发展力,在日常教学中创设许许多多的机会,做更多的努力,思考与践行更多目标精准,富有新意的教学行为,延伸课堂的自由度。
追求富有张力的语文课堂空间,我们语文教师应更加努力地坚守我们的语文课堂,准确把握教材,拨动学生心弦,在课堂中积极地学,有效地学,小小的天地也会有大大的精彩。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课堂空间 目标意识 最近发展区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开展教学
我们常常认真地研读目标,精心地制定目标,但常常出现在具体的操作中忘记了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常常制定课时目标,却常忽略学段目标、环节目标等;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都知道要写教学的目标,但如何制定恰当的目标却是很多老师苦恼的,而这些却又是我们一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目标吃不透,对板块目标心中无数,课堂就会显得重点不重,难点更难。为什么会对教材,对目标,吃不透呢?我想有很大的原因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都在上移植课,常常是照搬教学案例中他人的做法,却不能够很好地领悟他人的想法,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就“消化不良”了。
二、洞察学情,积极把握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言的学生“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区域。我们是否能很清楚地知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熊芳芳在她的《创建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空间》说道:仅仅满足或停留于起点的教学又毫无疑问是失败的,因为教学促进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教学应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机能的形成推向前进;不能只适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积极带领学生经过紧张的努力和快乐的创造,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尽可能地将学生带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我们有没有尽可能地带学生到最远的终点呢?
教学《蜜蜂引路》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围绕着蜜蜂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展开深入研读、思考,归纳出结果是:“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仔细观察:蜜蜂—园子—小房子;分析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马上验证:果然就是要找的。”这节课要想很顺利地获得这一结果,让每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都能够初步了解列宁科学的发现与研究的过程,领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是有难度的。因此备课时我思考,平时孩子们在了解事物间关系,思考问题时,常常不知不觉就用到了关联词语。我能不能使用关联词填空来帮助孩子进一步理清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难点,从而解决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这个问题?用关联词填空应该是二年级学生跳一跳可以找到的果子。于是我设计如下说话练习:
(1)当别人都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时,列宁想:只要 ,就能 。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找养蜂人。
(2)列宁一边走一边看花丛中的蜜蜂,心想:要是 ,它的家应该就 。
(3)列宁发现了花丛中的蜜蜂,采了蜜就飞回园子,心里想:如果 ,就一定会 ,那么那个园子应该就是 。
(4)列宁看到园子旁的一所小房子,他又想:要是 ,那么这所小房子应该就 。
实践证明,通过关联句子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于事物间的关系更加了解与明悉了,对于研读思考归纳得出的结论也能够理解。我想,有很多的专家名师都很强调“备学生”的重要性,其实就是要明晰学生的思维特点,发现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成为课堂的有效引导者,延伸课堂的长度与宽度。
三、标新立异,延展课堂自由度
看过一篇周益明采访的旅德儿童文学作家程玮的访谈。他写过一篇有关德国教育的文章,文中说的是程玮的儿子就读的德国学校是一个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老学校。老得学校大厅的天花板和地上都是古拉丁文。古老的传统要求毕业生在这个星期要“服不惊人死不休”,还要穿着这样的衣服坦然自若地经过每天上学的线路到学校,到了学校再换衣服是不算数的。于是,第一天他穿的是西装,戴的领结是一双袜子,周二是西部牛仔,周三他穿了一身黑色对襟短褂,加一顶戴辫子的花翎,不知像清朝的官员还是书生。程玮建议儿子帽子可以到学校门口再戴起来,儿子一脸恨铁不成钢地说:“你到现在还没明白,人家怎么想,跟我有什么关系?别人冲我看的时候,我就想,你晕吧,晕死一个算一个。晕不死算我没本事。”程玮于是明白,这个学校在最后关头,教了学生最重要的一课[1]。
国外的教育大多主张无拘无束、富于创想、标新立异,其实,我们也在孜孜以求。例如,教学《丑小鸭》一课的最后一环: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我想对 说: 。大部分孩子都是批评鸭哥哥姐姐、公鸡、猎狗等,思维局限于批判。我觉得这则童话要给予孩子的,不仅是对这些欺负弱小、嘲笑他人行为的批评,还有更重要的正能量教育因素值得深度挖掘。在大家都局限于批评的角度时,引领孩子去发现童话的哲学,去肯定去欣赏身边的事物。“忍受忍受再忍受,最后就是一只丑老鸭。忍受不了,翻墙而去,一路颠簸来到湖上,终于成为一只天鹅。”这是童话赋予我们崭新的思索,生命的哲学。这也是教材选材的目的,编者设计的意图,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空间发展力,在日常教学中创设许许多多的机会,做更多的努力,思考与践行更多目标精准,富有新意的教学行为,延伸课堂的自由度。
追求富有张力的语文课堂空间,我们语文教师应更加努力地坚守我们的语文课堂,准确把握教材,拨动学生心弦,在课堂中积极地学,有效地学,小小的天地也会有大大的精彩。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