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文中笔者由几道错误率极高的“植树问题”练习引发思考,通过分析学生原有知识状况、教材例题编排意图、一线教师教学方法等,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教学起点、建立模型、判断辨析等方面探讨了数学教学与问题解决的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激活学生思维,感知数学思想,探索数学奥秘,促进学生有效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起点 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一、缘起
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是“植树问题”,课堂上笔者搜集了几道“植树问题”的拓展练习让孩子们尝试解决。
1.小明从1楼到4楼要12分钟,他用同样的速度从1楼到10楼要多少分钟?
2.时钟4时敲4下,6秒敲完。9时敲9下,需要多少秒?
3.将长5米的木料,按30厘米和20厘米一段的长度交替截下来,每截一次8分钟,全部截完要几分钟?
当堂统计中,三题的错误率分别为37% 、42% 、68% 。看到这样的结果,笔者十二分困惑。回想起课堂上,学生已经借助线段图理清了“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对三种情况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他们也能对答如流。可当呈现同样具有点与段(棵数与间隔数)关系的实际问题时,比如爬楼梯、敲钟、锯木头问题等等,学生就难以用数学的眼光去除现实情境的外衣,对具体问题中的点、段关系进行区分进而正确解答。
二、分析
1.学情分析
早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的配套练习中偶尔可见“植树问题”的身影,如:一根木头锯4次,锯成了几段?又如:6个小朋友排队做操,每两个小朋友相隔1米,这排队伍有多长?当时的孩子根本没有棵数、间隔数等的具体概念,更加没有三类模型的建立,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借助画图的方法解答出来。看来学生在“植树问题”的学习方面并非“零起点”,学生学习“植树问题”是有一定经验和基础的,这个经验和基础就是我们展开教学的立足点。
2.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一条线段上两端都种的类型,例2是两端都不种的类型,只种一端的类型则是安排在例2的“做一做”中,例3则是封闭路线中的植树问题。基于这样的编排,老师们有将例1和例2合并教学,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老师们也有将三个例题独立进行教学,基于例1的教学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思路都应引导学生构建三种不同的数量关系模型,并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教法分析
笔者阅读了一些教学参考,根据众多教学案例我们可以把“植树问题”的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找规律-----构建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据了解,身边的老师们基本也是按照这三个步骤进行“植树问题”教学的。他们和笔者有相同的困惑,课堂上孩子们对三种类型的数量关系都是清晰的,把树替换成电线杆、灯笼等相似情境时,学生的解答情况还是可以的,可一旦是爬楼梯、敲钟、锯木头、列队等问题,难度一下子就提升了好几级,错误率直线上升,多次讲解也不奏效。
三、思考
1.重教材轻学情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老师们在课堂上运用数形结合和“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将植树问题作为全新的知识去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完成模型构建,这样的建构更多是基于教材的“教”和老师的“教”。
我们发现,植树的基本要素即“间隔数”,本质上是除法中包含除意义的一种生活现实,属于“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商就是所要求的,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是由于植树的位置与间隔线的端点对应,从而导致不同的情况。在过去的用除法解决问题时,一般已知总长求段数,不涉及端点数。因而,学生缺乏这类知识的经验积累。
2.重方法轻思想
“数学广角”的内容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渗透数学思想的载体。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些教师常忽视“植树问题”的根本作用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他们往往只限于教材的三个例题,引导学生逐一总结公式,并改变问题情境来训练解决问题,这导致学生对三种计算方法的机械应用,更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许多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懒于动脑思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不愿意思考分析题意,而是不假思索地套用公式,长此以往导致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
3.重训练轻辨析
在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类模型后,老师们往往急于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容易出现机械化的教学现象。试举一例。
师:这道题属于哪种类型?(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这种只管“对上号”的教学,与训练小猫小狗的条件反射没有多少本质区别,更与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教者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没有实现模型结构化,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也就在所难免。
四、对策
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1.把握起点,扎根植树问题的 “土壤”
出示学生编写的两个数学问题:
(1)一本笔记本2元,小明带了8元,能买几本?
(2)一小队有8人,每组2人,可以分几组?
师:讲的事情不一样,为什么都能用“8÷2=4”来解决?
生:都是求8里面有几个2,所以都用除法解决。
课件出示:
师: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会解决这样的问题。
以上教学片段将植树问题纳入用除法解决问题这一范畴,与以前所学的包含除建立联系,让学生明白两者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学生编的两个问题,在应用除法意义所求的都相当于“间隔数”,求出的商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用线段图来表征就是: 。因此,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建立起与除法意义的联系,而不是去记忆“棵数”和“间隔数”的各种数量关系。“植树问题”之所以可以依托“用除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就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植树”有了适宜的“土壤”,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起点是有效课堂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研读教材,直面学生的原始知识状况,找准学生的思维起点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有信心去探索,才能引导学习走向更深层次。只有真正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2.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
(1)通过“非植树的问题”初步感知模型
出示:
(1)小朋友排成一条8米长的队伍,每隔2米站一人,共要站几人?
(2)一根木头8米长,每段2米,要锯几次?
师:这两个问题都能用除法解决吗?他们的答案都是4吗?
验证老师编的问题(1)
请一列小朋友示范
问:最后一个小朋友为什么不用站了?
生:第一个小朋友和第二个小朋友隔2米……已经隔了4个2米,排满了,所以不用站。
请一生将图摆到黑板上,边摆边说
师:我们发现,站的人数要比这个商4大1。
验证老师编的问题(2)
用教具摆一摆并说一说:每隔2米锯一次,只需要锯3次,尾巴是不需要锯的。
师边指段边引导学生说:2米、2米、2米、2米,二四得八米。
师:我们发现只要锯3次,比这个商4少1。
对比师生编的问题
师:老师编的两个问题和你们编的有什么不同?
生1:这些题目的数字相同,结果不同。
生2:锯木头最后一端是不用锯的可以直接完成,而站小朋友是两端都要站的,所以要多1人。
生3:老师编的都是多1个或少1个,而我们编的都是刚刚好是4。
……
师: 买了几支笔,能分几组,就是线段图上的“4段”,所以他的商就是结果。小朋友站的位置,锯刀锯的位置,都是在线段图的哪里?(一个个的点上)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有时候要+1,有时候要-1。
“植树问题”其实是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一类问题,一般来说,生活中的植树是两端都种,由于受到生活经验和思维等方面的限制,学生不容易想到植树的其他几种情况。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植树问题”的原型,如“排队”“锯木头”等,学生对这些有着丰富的认知和经验,很容易建立起“锯的次数与木头段数”以及“小朋友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教者一改传统的教学路径,把“排队”“锯木头”问题放到“植树问题”例题前面,根据已有的经验,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排队”应该是“商+1”,“锯木头”应该是“商-1”。
通过将“排队”“锯木头”问题与学生编写的数学问题进行比较,学生感到解决这些问题用的方法是相同的,只是得数不一样,进而体会到今天研究的数学问题就是在原来“包含除”的基础上将结果进行处理而已,接着出示例题的“植树问题”,学生自然会联想到“植树问题”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情况。这样的处理方式,较好地实现了生活与数学的对接,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2)通过“植树的问题”逐步建构模型
出示:在一条20米长的路的一边种树,每5米种一棵树,共种几棵?
师:猜猜是几棵?
学生尝试画图、列式、汇报交流不同的种法
师:为什么这端不种?可能是什么情况?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课件整理三种不同的种法
师:分别和黑板上的哪种情况相似?
生:第一种方法和“排队”相同,都是两端都有:商+1。第二种方法和“锯木头”相同,都是两端都没有:商-1。第三种方法和普通除法问题相同,只有一端有:商不变。
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太多:概念多(段长、段数、棵数、总长等)、公式多(总长÷段长=段数、棵树=段数、棵树=段数+1、棵数=段数-1等)、模型识别难(只种一端、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等)。在教学中,教者自始至终没有强加给学生段长、段数、棵数、总长等概念,也没有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公式,而是让学生借助老师帮忙搭建的脚手架自行探究,在画一画、列一列、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结构。
通过对比发现,第一种方法和“排队”问题拥有相同的结构模型,第二种方法和“锯木头”问题拥有相同的结构模型,第三种种法和普通除法问题拥有相同的结构模型。没有丝毫的牵强和生搬硬套,植树问题的三类模型呼之欲出,问题模型的数学本质不言而喻,知识的生成和展开完全是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出来的,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
3. 判断归类,体现解决问题的价值
师:我们讨论了“排队”“锯木头”、植树,像这样的情况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吗?属于哪种类型?
生:教室话筒摆放、空调叶子排列、课桌摆放……
课件出示“两端都有”图片
小结:路灯、公交车站、楼层、人等都放在线段的每个点上,这就是我们说的“两端都有”。
课件出示“只有一端”图片
小结:千纸鹤、服务站等放在线段的点上,但其中一端不用放,这种情况叫“只有一端”。
课件出示“两端都没有”图片
小结:障碍墩、锯木头等情况两端都不放,就叫“两端都没有”。
单纯的模型记忆向来不是解决问题追求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从本质上对模型进行理解和辨析。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具有“植树”数学结构的问题,深入感悟不同情境中“点与段数”的关系,再借助课件对学生判别过的情境一一用线段图加以呈现,适时地进行了抽象和内化。只有成功地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判断不同的生活情境对应的模型,解答自然就正确了。
著名特级教师曹培英老师说过:“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实际情境只是数学问题的一个载体,教学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目光去超越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模型,以适应广泛应用的需要。”“植树问题”是具有“点、段”关系的实际问题的总称,“植树”只是众多同类情境中的一个典型实例,是举一反三的“一”。无独有偶,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鸡兔同笼”,以“鸡兔同笼”为载体建立模型,进而运用模型解决“已知两个事物的两个总数”的实际问题,也是一个“找规律——构建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的典型课例。
我们只有把问题扎根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亲历过程、积累经验,在启发、唤醒、补充、完善中完成知识构建,在慢节奏中感悟真相,根深才能叶茂。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思维起点 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一、缘起
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是“植树问题”,课堂上笔者搜集了几道“植树问题”的拓展练习让孩子们尝试解决。
1.小明从1楼到4楼要12分钟,他用同样的速度从1楼到10楼要多少分钟?
2.时钟4时敲4下,6秒敲完。9时敲9下,需要多少秒?
3.将长5米的木料,按30厘米和20厘米一段的长度交替截下来,每截一次8分钟,全部截完要几分钟?
当堂统计中,三题的错误率分别为37% 、42% 、68% 。看到这样的结果,笔者十二分困惑。回想起课堂上,学生已经借助线段图理清了“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对三种情况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他们也能对答如流。可当呈现同样具有点与段(棵数与间隔数)关系的实际问题时,比如爬楼梯、敲钟、锯木头问题等等,学生就难以用数学的眼光去除现实情境的外衣,对具体问题中的点、段关系进行区分进而正确解答。
二、分析
1.学情分析
早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的配套练习中偶尔可见“植树问题”的身影,如:一根木头锯4次,锯成了几段?又如:6个小朋友排队做操,每两个小朋友相隔1米,这排队伍有多长?当时的孩子根本没有棵数、间隔数等的具体概念,更加没有三类模型的建立,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借助画图的方法解答出来。看来学生在“植树问题”的学习方面并非“零起点”,学生学习“植树问题”是有一定经验和基础的,这个经验和基础就是我们展开教学的立足点。
2.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一条线段上两端都种的类型,例2是两端都不种的类型,只种一端的类型则是安排在例2的“做一做”中,例3则是封闭路线中的植树问题。基于这样的编排,老师们有将例1和例2合并教学,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老师们也有将三个例题独立进行教学,基于例1的教学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思路都应引导学生构建三种不同的数量关系模型,并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教法分析
笔者阅读了一些教学参考,根据众多教学案例我们可以把“植树问题”的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找规律-----构建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据了解,身边的老师们基本也是按照这三个步骤进行“植树问题”教学的。他们和笔者有相同的困惑,课堂上孩子们对三种类型的数量关系都是清晰的,把树替换成电线杆、灯笼等相似情境时,学生的解答情况还是可以的,可一旦是爬楼梯、敲钟、锯木头、列队等问题,难度一下子就提升了好几级,错误率直线上升,多次讲解也不奏效。
三、思考
1.重教材轻学情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老师们在课堂上运用数形结合和“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将植树问题作为全新的知识去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完成模型构建,这样的建构更多是基于教材的“教”和老师的“教”。
我们发现,植树的基本要素即“间隔数”,本质上是除法中包含除意义的一种生活现实,属于“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商就是所要求的,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是由于植树的位置与间隔线的端点对应,从而导致不同的情况。在过去的用除法解决问题时,一般已知总长求段数,不涉及端点数。因而,学生缺乏这类知识的经验积累。
2.重方法轻思想
“数学广角”的内容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渗透数学思想的载体。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些教师常忽视“植树问题”的根本作用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他们往往只限于教材的三个例题,引导学生逐一总结公式,并改变问题情境来训练解决问题,这导致学生对三种计算方法的机械应用,更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许多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懒于动脑思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不愿意思考分析题意,而是不假思索地套用公式,长此以往导致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
3.重训练轻辨析
在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类模型后,老师们往往急于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容易出现机械化的教学现象。试举一例。
师:这道题属于哪种类型?(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这种只管“对上号”的教学,与训练小猫小狗的条件反射没有多少本质区别,更与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教者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没有实现模型结构化,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也就在所难免。
四、对策
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1.把握起点,扎根植树问题的 “土壤”
出示学生编写的两个数学问题:
(1)一本笔记本2元,小明带了8元,能买几本?
(2)一小队有8人,每组2人,可以分几组?
师:讲的事情不一样,为什么都能用“8÷2=4”来解决?
生:都是求8里面有几个2,所以都用除法解决。
课件出示:
师: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会解决这样的问题。
以上教学片段将植树问题纳入用除法解决问题这一范畴,与以前所学的包含除建立联系,让学生明白两者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学生编的两个问题,在应用除法意义所求的都相当于“间隔数”,求出的商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用线段图来表征就是: 。因此,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建立起与除法意义的联系,而不是去记忆“棵数”和“间隔数”的各种数量关系。“植树问题”之所以可以依托“用除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就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植树”有了适宜的“土壤”,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起点是有效课堂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研读教材,直面学生的原始知识状况,找准学生的思维起点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有信心去探索,才能引导学习走向更深层次。只有真正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2.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
(1)通过“非植树的问题”初步感知模型
出示:
(1)小朋友排成一条8米长的队伍,每隔2米站一人,共要站几人?
(2)一根木头8米长,每段2米,要锯几次?
师:这两个问题都能用除法解决吗?他们的答案都是4吗?
验证老师编的问题(1)
请一列小朋友示范
问:最后一个小朋友为什么不用站了?
生:第一个小朋友和第二个小朋友隔2米……已经隔了4个2米,排满了,所以不用站。
请一生将图摆到黑板上,边摆边说
师:我们发现,站的人数要比这个商4大1。
验证老师编的问题(2)
用教具摆一摆并说一说:每隔2米锯一次,只需要锯3次,尾巴是不需要锯的。
师边指段边引导学生说:2米、2米、2米、2米,二四得八米。
师:我们发现只要锯3次,比这个商4少1。
对比师生编的问题
师:老师编的两个问题和你们编的有什么不同?
生1:这些题目的数字相同,结果不同。
生2:锯木头最后一端是不用锯的可以直接完成,而站小朋友是两端都要站的,所以要多1人。
生3:老师编的都是多1个或少1个,而我们编的都是刚刚好是4。
……
师: 买了几支笔,能分几组,就是线段图上的“4段”,所以他的商就是结果。小朋友站的位置,锯刀锯的位置,都是在线段图的哪里?(一个个的点上)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有时候要+1,有时候要-1。
“植树问题”其实是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一类问题,一般来说,生活中的植树是两端都种,由于受到生活经验和思维等方面的限制,学生不容易想到植树的其他几种情况。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植树问题”的原型,如“排队”“锯木头”等,学生对这些有着丰富的认知和经验,很容易建立起“锯的次数与木头段数”以及“小朋友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教者一改传统的教学路径,把“排队”“锯木头”问题放到“植树问题”例题前面,根据已有的经验,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排队”应该是“商+1”,“锯木头”应该是“商-1”。
通过将“排队”“锯木头”问题与学生编写的数学问题进行比较,学生感到解决这些问题用的方法是相同的,只是得数不一样,进而体会到今天研究的数学问题就是在原来“包含除”的基础上将结果进行处理而已,接着出示例题的“植树问题”,学生自然会联想到“植树问题”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情况。这样的处理方式,较好地实现了生活与数学的对接,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2)通过“植树的问题”逐步建构模型
出示:在一条20米长的路的一边种树,每5米种一棵树,共种几棵?
师:猜猜是几棵?
学生尝试画图、列式、汇报交流不同的种法
师:为什么这端不种?可能是什么情况?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课件整理三种不同的种法
师:分别和黑板上的哪种情况相似?
生:第一种方法和“排队”相同,都是两端都有:商+1。第二种方法和“锯木头”相同,都是两端都没有:商-1。第三种方法和普通除法问题相同,只有一端有:商不变。
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太多:概念多(段长、段数、棵数、总长等)、公式多(总长÷段长=段数、棵树=段数、棵树=段数+1、棵数=段数-1等)、模型识别难(只种一端、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等)。在教学中,教者自始至终没有强加给学生段长、段数、棵数、总长等概念,也没有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公式,而是让学生借助老师帮忙搭建的脚手架自行探究,在画一画、列一列、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结构。
通过对比发现,第一种方法和“排队”问题拥有相同的结构模型,第二种方法和“锯木头”问题拥有相同的结构模型,第三种种法和普通除法问题拥有相同的结构模型。没有丝毫的牵强和生搬硬套,植树问题的三类模型呼之欲出,问题模型的数学本质不言而喻,知识的生成和展开完全是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出来的,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
3. 判断归类,体现解决问题的价值
师:我们讨论了“排队”“锯木头”、植树,像这样的情况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吗?属于哪种类型?
生:教室话筒摆放、空调叶子排列、课桌摆放……
课件出示“两端都有”图片
小结:路灯、公交车站、楼层、人等都放在线段的每个点上,这就是我们说的“两端都有”。
课件出示“只有一端”图片
小结:千纸鹤、服务站等放在线段的点上,但其中一端不用放,这种情况叫“只有一端”。
课件出示“两端都没有”图片
小结:障碍墩、锯木头等情况两端都不放,就叫“两端都没有”。
单纯的模型记忆向来不是解决问题追求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从本质上对模型进行理解和辨析。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具有“植树”数学结构的问题,深入感悟不同情境中“点与段数”的关系,再借助课件对学生判别过的情境一一用线段图加以呈现,适时地进行了抽象和内化。只有成功地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判断不同的生活情境对应的模型,解答自然就正确了。
著名特级教师曹培英老师说过:“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实际情境只是数学问题的一个载体,教学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目光去超越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模型,以适应广泛应用的需要。”“植树问题”是具有“点、段”关系的实际问题的总称,“植树”只是众多同类情境中的一个典型实例,是举一反三的“一”。无独有偶,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鸡兔同笼”,以“鸡兔同笼”为载体建立模型,进而运用模型解决“已知两个事物的两个总数”的实际问题,也是一个“找规律——构建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的典型课例。
我们只有把问题扎根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亲历过程、积累经验,在启发、唤醒、补充、完善中完成知识构建,在慢节奏中感悟真相,根深才能叶茂。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