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中心意识十分浓厚,教育过程设计存在与儿童身心不相匹配因素等诸多问题。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育初衷,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理论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指导理论,也是确保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小学;低年段;儿童;全人教育;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育初衷,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理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一、“全人教育”理论解读
“全人教育”理论要求“以人的完整发展”为核心理念,关注学生智能、道德、审美、创造力、灵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获得发展,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国的“全人教育”理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周时期孔子提出的“六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提出的“大儒”教育目标、墨子提出的“兼士”教育思想、老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模式,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为我国“全人教育”理念的形成与丰富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低年段的教育现状
笔者从事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近20年,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小朋友在入学前和刚入学时总是兴高采烈,但一个星期或再长一点时间,相当一部分孩子就不肯上学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幼儿教育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深刻,学校、教师中心意识十分浓厚;二是教育过程设计存在诸多与儿童心身不相匹配因素。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和影响最突出的表现为要求儿童适应和满足教育的要求。往往教师的设计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程,有许多符合成人身心发展的内容,可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兴高采烈的孩子,从儿童的视角,很可能是一系列的怪兽呢。
三、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小学低年段儿童的教育实施路径
美国教育家克罗韦尔(S・Crowell)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1]。扩大视野,发现新的思维方式,确立新的教育观念,使教育以儿童为中心,适合儿童,而不是让儿童来适应教育。
1.摒弃目的程式化,让儿童快乐起来
摒弃学习目的引导的程式化、成人化。“现在刻苦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希望儿童们现在刻苦学习,将来能考上一个重点中学,然后再考上好大学。“将来时”式的目的教育,显然不适合儿童。儿童只属于现在,至于“长大以后”这样遥远的目标,他们不知道。我们常常怀念儿时的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生活,那是因为那种学习本身就是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儿时学习生活中的快乐片段。
2.让爱回归教育,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发展
幼、小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前端,发现和发展是教育的全部功能。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立并走进社会的过程,而儿童在试图自立地迈向“社会化”的进程中,每一步都是新的,正如初学走路的幼儿,他们走路的样子,在成人看来是可笑的,但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成长过程中必要的行进。儿童是社会的新生儿,他们要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就难免有不适应的时候。儿童的问题行为总是存在的。[2]因此,用适合儿童的教育观点来看,“后进生”实际上是优点尚未被发现的学生,这是教师的责任。
3.培养具有个性色彩的全人
每个人都有独立自主的个性,个性的差异性是先天的和后天的统一体。学生的个性与传统学校教育中所要求的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风格相违背,一点一点地抹杀掉每个儿童的个性,使其转化为具有学校教育特点的共性,即我们所说的好学生标准。例如:男生与女生在性格方面有很大差异,可是现行的教育却不容许有这种自然的差异。对男生教育的畸形想法便产生了让男生向女生学习,以温文尔雅为榜样来塑造男生。在小学阶段,无论是三好学生还是学生干部,都是女生占绝大多数,而男生优秀者凤毛麟角,相反,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却多数集中在男生身上。
4.创造学校适应学生的学校文化
这种以“教”代“学”或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成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任务,所以,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创造出适合儿童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儿童怎样学为出发点来思考怎样引导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研究怎样才能更适应儿童成长。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改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为爱,才有教育,儿童才会快乐,儿童的成长才能全面。学校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创造、造就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题材的教育体制,形成学校适应学生、而非学生适应学校的学校文化。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字:小学;低年段;儿童;全人教育;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育初衷,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理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一、“全人教育”理论解读
“全人教育”理论要求“以人的完整发展”为核心理念,关注学生智能、道德、审美、创造力、灵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获得发展,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国的“全人教育”理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周时期孔子提出的“六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提出的“大儒”教育目标、墨子提出的“兼士”教育思想、老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模式,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为我国“全人教育”理念的形成与丰富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低年段的教育现状
笔者从事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近20年,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小朋友在入学前和刚入学时总是兴高采烈,但一个星期或再长一点时间,相当一部分孩子就不肯上学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幼儿教育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深刻,学校、教师中心意识十分浓厚;二是教育过程设计存在诸多与儿童心身不相匹配因素。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和影响最突出的表现为要求儿童适应和满足教育的要求。往往教师的设计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程,有许多符合成人身心发展的内容,可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兴高采烈的孩子,从儿童的视角,很可能是一系列的怪兽呢。
三、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小学低年段儿童的教育实施路径
美国教育家克罗韦尔(S・Crowell)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1]。扩大视野,发现新的思维方式,确立新的教育观念,使教育以儿童为中心,适合儿童,而不是让儿童来适应教育。
1.摒弃目的程式化,让儿童快乐起来
摒弃学习目的引导的程式化、成人化。“现在刻苦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希望儿童们现在刻苦学习,将来能考上一个重点中学,然后再考上好大学。“将来时”式的目的教育,显然不适合儿童。儿童只属于现在,至于“长大以后”这样遥远的目标,他们不知道。我们常常怀念儿时的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生活,那是因为那种学习本身就是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儿时学习生活中的快乐片段。
2.让爱回归教育,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发展
幼、小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前端,发现和发展是教育的全部功能。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立并走进社会的过程,而儿童在试图自立地迈向“社会化”的进程中,每一步都是新的,正如初学走路的幼儿,他们走路的样子,在成人看来是可笑的,但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成长过程中必要的行进。儿童是社会的新生儿,他们要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就难免有不适应的时候。儿童的问题行为总是存在的。[2]因此,用适合儿童的教育观点来看,“后进生”实际上是优点尚未被发现的学生,这是教师的责任。
3.培养具有个性色彩的全人
每个人都有独立自主的个性,个性的差异性是先天的和后天的统一体。学生的个性与传统学校教育中所要求的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风格相违背,一点一点地抹杀掉每个儿童的个性,使其转化为具有学校教育特点的共性,即我们所说的好学生标准。例如:男生与女生在性格方面有很大差异,可是现行的教育却不容许有这种自然的差异。对男生教育的畸形想法便产生了让男生向女生学习,以温文尔雅为榜样来塑造男生。在小学阶段,无论是三好学生还是学生干部,都是女生占绝大多数,而男生优秀者凤毛麟角,相反,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却多数集中在男生身上。
4.创造学校适应学生的学校文化
这种以“教”代“学”或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成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任务,所以,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创造出适合儿童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儿童怎样学为出发点来思考怎样引导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研究怎样才能更适应儿童成长。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改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为爱,才有教育,儿童才会快乐,儿童的成长才能全面。学校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创造、造就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题材的教育体制,形成学校适应学生、而非学生适应学校的学校文化。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