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本文结合“糖衣”的故事哲理,联系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阐述了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永葆关爱学生之德,以身示范,以德为高,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德育品质。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可以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加以真诚的情感表达,给予学生真诚的温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助人者”,履行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与担当。
关键德育教育 爱心 “糖衣”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A
一、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正如英国哲学家雪莱所说“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近年来,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体制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1]。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德育能力,加强德育品质的渗透,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爱的教育,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永葆爱心,善作“糖衣”,用积极阳光的态度面对教育岗位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履行一名教师应有的职责与担当,而不是遇到问题和困难,就让责骂、抛弃或放弃的悲观情绪作祟。教师心中藏着无限的爱和责任,才能克服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各类学生和问题,而这些学生,会让教师在“又爱又恨”的情感中愈加铭记于心,也为教师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更多师生相处的宝贵经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工作至今值得回味的酸甜苦辣很多,这些故事就像一串串珍珠,有白的、黑的、粉的、五彩的,就那么静静地藏在内心的深处,在角落中不时散发着光彩。从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满腔热情,到遇到困难时的手足无措。如今,我还能怀揣一颗初心,不忘始终,并坚信教师种下的种子,终有收获的一天。
二、“银黄片糖衣”的故事
上海嘉定一位五代为师的家庭中,走出来了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丁馨老师。丁老师说过:“对待学生不仅仅靠的是专业知识;还需要靠人格魅力,经历经验等才能在师生交往中不再处于被动的状态。” 我记得丁老师第一年当班主任的时候,学生对她的资历表达了直接的藐视和不屑,甚至还想着丁老师以后能不再是他们的班主任。那时候,丁老师的内心是受伤的。可事后,丁老师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向自己的爷爷讨教师生和谐相处的方法,爷爷就简单而意味深长地说道:“老师这个职业,做的就是良心活。吃的就嘴巴饭。”教师应该时刻本着为学生着想的立场,去教育孩子。但是,这又为什么是一份靠嘴巴吃饭的活呢?
她的爷爷举了一个关于“银黄片”的例子,这个例子也深深刻印在了我的脑海中。爷爷问丁老师:“还记得我们吃过的银黄片吗?小时候很怕吃药,但是大家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啊。那为什么银黄片舔舔,是甜的,而不是苦的呢?因为一切的存在和创造其实都是为了造福他人。在苦药外面包了一层‘糖衣’,不就是为了让更多难以下咽的药丸为病人造福嘛。” 同样的,一个老师如果只是脑子里想着,嘴巴里喊着:“我是为了你们好!”那有用吗?受用吗?为什么本意是为了孩子好,表达出来的方式却是一种非常紧张的压迫感,让学生感受的是“恨铁不成钢”的悲愤与责骂,而不是爱。
三、糖衣治病救人”的案例
这使我也想起了自己带教中的一些辛酸和反思。现以此为例进行讲述。暂且称呼这个孩子为“小周”吧。
低年级的顽童小周聪明自主,其成绩着实不用人担心。但他从一年级到三年级,被所有老师都称作是“混世魔王”,还需要家长“陪读”,这是为什么呢?总体来说,小周同学极度好胜,好动,好玩,从小顽皮捣蛋,叛逆到母亲打骂都不管用,只能用针去戳孩子。孩子就这样在一个扭曲的家教环境下,练就了一身的铁皮功夫。他在班级里面“欺行霸市”,把其他小朋友按倒在地,乱捶乱踢,就为了图一时的高兴和尽兴。更要命的是,刚接班的时候,还不晓得这孩子竟然是上课环绕教室四周走动的“惯犯”。当初的我愕然、气愤,当众生气教训孩子坐回原位。然而一阵子的好说歹说对他也只能是一阵“毛毛雨”。
连着两次,小周同学继续在我的课上吊儿郎当,四周招摇,浑然上下散发的都是自由散漫。一向主张严肃课堂纪律的我,霎时被这孩子气的脸色煞白,大声斥责,情绪失控。再一次在课堂上发脾气,让孩子坐在座位上,不许走动。当时整个人的内心也感受到了莫大的无助与无奈。
这次课堂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翻阅相关教育教学书籍,再想起“银黄片”的这则故事时,眼睛一亮,心中一片坦然。冷静之后也找出了对策:“要示弱”、要和孩子“有交情”、并以游戏的方式达成承诺。我开始要求小周同学,在课上不能走动,回报是给他一个做助手的机会。同时,因为孩子学业成绩特别好,有时候默写单词也会请小周同学当众帮老师读读中文,为全班同学服务。而他自己呢,也需要身为榜样,边读边写,认真完成每项交代的练习和作业。
慢慢地,在我明白他需要被认同,需要关注,需要鼓励的时候,小周同学的坏习惯也渐渐减少并获得了改善。随后,我再慢慢和孩子建立的友谊关系,让孩子从“混世魔王”变成了我眼中的“黑马”。因此,困难生其实不可恶,也可以像其他小精灵一样,展灵秀,显风采,追逐自己梦想。从此以后,每次见到小周同学,小家伙都会更加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而且还会在课后休息时间,跑到自己身边,和我分享他的点滴故事。在他那灿烂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了教师能给孩子带来信任和关爱,以及爱孩子所反向回报到教师身上的积极力量。
四、后续思考
1.加强教学中的德育文化建设,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首先,作为党员教师,作为班主任,要以身示范,以德为高,为周边的师生树立榜样。同时,相关的任课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展示“德高为范”的教育先锋表率作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言一行皆是德育,一谈一吐皆是课堂。另外,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让孩子获得更多元化的德育熏陶。也可以让孩子投入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参与中让德育教育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德育教育管理人员应当定期组织不同规模的校园活动,例如演讲比赛、歌唱比赛、校园运动会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与失败,在良好的活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2]。最后,要加强家校合作,让家校沟通在和谐有序的良性循环下发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只有做到家校两点之间的有效对接,才能真正找出问题,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德育能力。
2.巧妙施爱,把握好宽爱与严爱之间的尺度
如何巧妙施爱,要把握好宽爱与严爱之间的尺度。除了平时对孩子的宽爱,无论是课堂走到她身边为她亲自指正课堂练习,还是课后单独的“私密”小聊天,以及碎片时间为孩子做出的温情指导,或放学后偷偷塞给孩子口袋里的小橡皮。为了能让孩子敞开心扉,在师生之间达成“好朋友”的平等地位,大部分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小招数”。但是,在施与爱的同时,要把握原则,注意尺度,要学会“严爱”。我记得有一天上课,小菁同学在自顾自地玩起了尺子。这个时候我走到她的旁边。
老师:“你答应过老师,上课再也不拿文具玩的对不对?”
小菁同学:“嗯”。(怯怯地回答完,老师再次没收了孩子的尺子。)
小菁同学:“老师,我要我的尺子。”(下课后:小菁同学开始了她抹眼泪的高超演技。)
老师:“又是鳄鱼的眼泪,假惺惺,一点都没把自己的错误放在心里。”
小菁同学:“我妈妈会打我的,我要我的尺子。给我尺子。”(边说边过来抓回自己的尺子,之前已经被老师没收过好几次小文具了,但还是屡次再犯。)
老师:“听清楚,以后半个月,你表现好了,我会还你一把新的尺子特别漂亮。而且把过去没收的文具,再挑一样,领取回家。不过要是表现不好,就拿不到任何文具了。”(话音未落,尺子啪的一声被老师折断了。)
从此以后,经过这种没收和领取,引导和鼓励的刺激反应下,小菁同学上课不专心的习惯慢慢就消失了。她也获得了老师奖励给她的个人专属文具套装,心里倍感自豪。
3.重视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德育发展中的作用,团结家长、教师与同学的三股力量,合力促成孩子的发展。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积极心理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为孩子创设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尊重和认可。同时,要与相关家长、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体察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了当众的表扬,让孩子获得了来自于家校两个渠道的共同温暖。在无微不至的创造每一个机会,展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教师还可基于孩子不同的能力和爱好,帮助学生制订一份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小到一周的学习目标,大到整个学期的期末目标,每天对照孩子学科上的进退表现,实行评议—奖励—表扬的鼓励机制,让孩子充满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哲学上说道:一切的存在和创造其实都是为了造福他人。在苦药外面包的一层“糖衣”,就是为了让更多难以下咽药丸的病人造福。教师的本职工作就像银黄片一样,像“糖衣”,造福学生。我们需要以巧妙的爱的方式,用爱的温柔和力量,感召“迷路的”孩童。切忌用责备、辱骂、生气、放弃等悲观情绪,解决问题。让我们永葆爱心,善作“糖衣”,真正发挥“银黄片”治病救人,造福孩童的作用。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