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 要:特殊教育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重要的一员,特殊教育教师比起普通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特殊教育教师承担着为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高质量教育的重任,他们的发展也关系到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由于特殊教育教师工作需要比起普通教师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辅助,为此本文从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重要性出发,提出了一些心理调节和支持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各位特殊教育教师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心理支持;心理健康;自我维护;
中图分类号:G443;G760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是一个古老而崇高的职业,同时教师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职业,教师在很多时候被期待是公正与慈爱的化身,被认为没有情绪波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但在实际研究中,教师是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心理健康职业,其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主要在于教师在承担来自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的大量工作内容和高负荷的情感需求,同时还要满足自己的家庭、职业生涯发展、专业提升等需求,还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面对多种压力源,其很容易就出现挫败、无力、疲惫等心态,长期处于无助、倦怠等情感态度中,这些负面情绪往往导致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重要的一员,特殊教育教师比起普通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特殊教育教师承担着为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高质量教育重任,特殊教育教师承担着为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高质量教育的重任,他们的发展也关系到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
本文从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重要性出发,提出了一些心理调节和支持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各位特殊教育教师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一、为什么要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其中的关系是非常鲜明的,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生理障碍,往往是多重障碍并存,这就需要教师长时间、高关注度的陪伴,有些时候甚至比家长的陪伴时间还要多,在漫长的陪伴和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情绪、心理状态比起他的教学能力更加能对孩子产生影响。教师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守护者和指导者,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创建平等、友爱、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进一步引导特殊儿童融入学习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跟随教师的指引,开启有效的学习康复过程。
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提出要“发展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超凡、有三心(爱心、耐心、恒心)及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而特殊教育的教师比起普通教师需要很多不同的职业技能学习,培养难度也比普通教师更高。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流失率居高不下,教师数量长期属于严重不足的状态。很多教师在选择这一职业的时候已经做好了物质并不丰足的心理准备,但长期的职业压力造成的倦怠心理是他们选择退出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解决好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问题,才能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师队伍[1]。
二、如何有效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素质的策略
1.自我认识提升下的自我定位
特殊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有着各种生理障碍或者心理挑战的儿童,很多时候在普通学生身上可以快速起效的教学手段或措施并不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教师需要提高自我认识,正确认识到教育在特殊儿童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降低教学期待和调整心态,将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作为教育胜利,用点到点的感动去内化自身的强大,在理解这个职业的真正意义之上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比如可以记录家长的每一次感谢或者笑容,绘制儿童的成长曲线,放大他们的进步,而不是聚焦挫折,将进步视为胜利,将保持视为进步,将退步视为常态,减少职业焦虑[2]。
2.正视压力,学会宣泄
很多特殊教育教师喜欢将压力视为动力,一个劲儿在自己身上努力,认为只要自己再努力一些,孩子就更好一点,但是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儿童的改变不以教师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教师必须要认识现实,接受现实,正确处理职业压力,而不是全部自己消化,要学会宣泄职业挫败感和内疚感。
比如定期观看喜剧、悲剧等可以引起较大情绪波动的电影、电视或者文学作品,趁机处理自己的情绪,缓解压力;利用运动、旅游、网络发表等活动去消化职业压力;培养爱好,短暂脱离职业环境;正确认识心理辅导对自身的作用,积极参加心理辅导、团辅或心理成长小组进行情绪宣泄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对职业情绪和压力进行调节,达到一定效果的情绪缓解。
3.系统化的支持
这种系统化的支持是需要政府在制度层面进行引导,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投入,提高对他们的方方面面的支持,规定师生比例、教学时长、提供心理援助等等。学校也要正视教师压力和心理问题,要有固定的经费和完整的计划用在定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提供职业发展平台,不能让教师产生孤立无援心理状态,最终离职缓解自身情绪压力和调整心理健康[3]。
比如要保证教师工作时间不超长,保证教师休息频率,提供定期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在学校开设情绪宣泄室、健身房等设施,定期到高一级院校进修,邀请学者访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专家讲座,为教师提供学习提升所需要的支持,利用新技术提供远程教育和帮助,将家长和社会支持引入对教师的支持系统中,多方面沟通,创建理解合作的教育环境,让更多群体了解到特殊教育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及教育公平的意义,让社会大众可以更为宽容和理性[4]。
总结
特殊教育是社会所必需的教育存在,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提升关系到了我国特殊教育的质量和发展,也关系到了我国社会文明与教育公平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处于职业特点需要不断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定位,只有在国家与社会各界系统性的支持下,才能让特殊教育教师轻装上阵,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帮助特殊儿童不断成长。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心理支持;心理健康;自我维护;
中图分类号:G443;G760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是一个古老而崇高的职业,同时教师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职业,教师在很多时候被期待是公正与慈爱的化身,被认为没有情绪波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但在实际研究中,教师是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心理健康职业,其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主要在于教师在承担来自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的大量工作内容和高负荷的情感需求,同时还要满足自己的家庭、职业生涯发展、专业提升等需求,还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面对多种压力源,其很容易就出现挫败、无力、疲惫等心态,长期处于无助、倦怠等情感态度中,这些负面情绪往往导致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重要的一员,特殊教育教师比起普通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特殊教育教师承担着为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高质量教育重任,特殊教育教师承担着为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高质量教育的重任,他们的发展也关系到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
本文从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重要性出发,提出了一些心理调节和支持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各位特殊教育教师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一、为什么要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其中的关系是非常鲜明的,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生理障碍,往往是多重障碍并存,这就需要教师长时间、高关注度的陪伴,有些时候甚至比家长的陪伴时间还要多,在漫长的陪伴和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情绪、心理状态比起他的教学能力更加能对孩子产生影响。教师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守护者和指导者,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创建平等、友爱、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进一步引导特殊儿童融入学习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跟随教师的指引,开启有效的学习康复过程。
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提出要“发展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超凡、有三心(爱心、耐心、恒心)及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而特殊教育的教师比起普通教师需要很多不同的职业技能学习,培养难度也比普通教师更高。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流失率居高不下,教师数量长期属于严重不足的状态。很多教师在选择这一职业的时候已经做好了物质并不丰足的心理准备,但长期的职业压力造成的倦怠心理是他们选择退出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解决好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问题,才能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师队伍[1]。
二、如何有效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素质的策略
1.自我认识提升下的自我定位
特殊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有着各种生理障碍或者心理挑战的儿童,很多时候在普通学生身上可以快速起效的教学手段或措施并不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教师需要提高自我认识,正确认识到教育在特殊儿童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降低教学期待和调整心态,将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作为教育胜利,用点到点的感动去内化自身的强大,在理解这个职业的真正意义之上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比如可以记录家长的每一次感谢或者笑容,绘制儿童的成长曲线,放大他们的进步,而不是聚焦挫折,将进步视为胜利,将保持视为进步,将退步视为常态,减少职业焦虑[2]。
2.正视压力,学会宣泄
很多特殊教育教师喜欢将压力视为动力,一个劲儿在自己身上努力,认为只要自己再努力一些,孩子就更好一点,但是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儿童的改变不以教师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教师必须要认识现实,接受现实,正确处理职业压力,而不是全部自己消化,要学会宣泄职业挫败感和内疚感。
比如定期观看喜剧、悲剧等可以引起较大情绪波动的电影、电视或者文学作品,趁机处理自己的情绪,缓解压力;利用运动、旅游、网络发表等活动去消化职业压力;培养爱好,短暂脱离职业环境;正确认识心理辅导对自身的作用,积极参加心理辅导、团辅或心理成长小组进行情绪宣泄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对职业情绪和压力进行调节,达到一定效果的情绪缓解。
3.系统化的支持
这种系统化的支持是需要政府在制度层面进行引导,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投入,提高对他们的方方面面的支持,规定师生比例、教学时长、提供心理援助等等。学校也要正视教师压力和心理问题,要有固定的经费和完整的计划用在定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提供职业发展平台,不能让教师产生孤立无援心理状态,最终离职缓解自身情绪压力和调整心理健康[3]。
比如要保证教师工作时间不超长,保证教师休息频率,提供定期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在学校开设情绪宣泄室、健身房等设施,定期到高一级院校进修,邀请学者访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专家讲座,为教师提供学习提升所需要的支持,利用新技术提供远程教育和帮助,将家长和社会支持引入对教师的支持系统中,多方面沟通,创建理解合作的教育环境,让更多群体了解到特殊教育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及教育公平的意义,让社会大众可以更为宽容和理性[4]。
总结
特殊教育是社会所必需的教育存在,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提升关系到了我国特殊教育的质量和发展,也关系到了我国社会文明与教育公平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处于职业特点需要不断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定位,只有在国家与社会各界系统性的支持下,才能让特殊教育教师轻装上阵,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帮助特殊儿童不断成长。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