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本文以《工程材料与成型工艺》这门典型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深入分析和挖掘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与着力点,探索了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思政教育   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国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往往以自然知识为基本对象,涵盖了大量理论知识概念、复杂公式,在传统的探究式教学中,主要通过“教”与“学”模式进行教学,侧重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的运用,考核的是学生对专业名词定义的熟记程度和对复杂公式计算的熟练程度,缺乏对课程概念、内涵等思政教育资源的充分传授。长此以往,机械类专业的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脱节,思政教育陷入“孤岛”困境。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动力,离开课本,学生便失去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想引领,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政教育融入整个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才育”“德育”的教学目标刻不容缓。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打造魅力课程
1.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言传身教相统一,要高度重视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才育”,忽视了“德育”,教师只负责传道授业[1]。这严重阻碍了思政建设的步伐,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内涵。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在传授知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在思政教育方面缺乏思政教育理念,缺少将思政教育融入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当中的经验。虽然他们都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他们的思政理论知识水平及相应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出身于理工科,他们本身对于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如果不注重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思政教育能力,而是简单重复课本的知识,在新工科背景下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不仅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需要提高理论素养,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同样需要加强自觉学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2.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要想胜任传道授业的重任,当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拥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水平。
首先,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通自己的研究领域,掌握宽广的知识结构,熟悉相关专业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还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掌握最新的学术前沿。授课过程中要能做到用最新的科技信息和丰富的科技成果吸引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新视野,启发学生的新思路。用更强的业务能力打造更科学、更直观的创新课程,增强课程本身的魅力。
其次,教师要成为课堂轻松的驾驭者。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需要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打破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和行为,改进教学模式,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潜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整个课堂[2].
最后,教师还要拓展自己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技能。提高教育能力,不光是要提高对课程、专业知识的把握度,还要拓展与其相关的基本能力,比如编写教案能力以及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上好一门课,教案是基本。如何准确把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突出重点,如何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做到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都是教师需要提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合理进行课程设计,融入思政教育
目前来说,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然而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往往因缺乏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技巧,导致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相融时衔接不够恰当,结果是专业知识显枯燥,思政内涵太抽象,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首先,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保证与其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相互融合。
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政教育不是将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思政化,也不是在讲解完了知识点之后再开展一段思政教育,而是在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元素[3]。这就要求教师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挖掘专业课程中能够开展思政教育的点,合理设计思政教育融入方式,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灵感与学习热情,旁征博引,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思维,通过启发式、案例式等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身边的教学名师榜样,努力把枯燥严肃的课程打造成有魅力、又有所用的优质课程,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专业素养的结合,并以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全面提升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政治素养。就拿《工程材料与成形工艺》这门课程来说,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知识点设置中没有任何有关思政方面的资源,教师只要负责照本宣科,难以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授课教师可以以我国工程材料与成形工艺的发展历程举例,介绍老一辈科研人员卧薪尝胆,研发工程材料与成形工艺,对于我国航空、航天、兵器、电子等行业在进入21世纪以来爆发式发展的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来,随着国力的上升以及从业人员的努力,我们各行各业使用的工程材料与成形工艺也在飞速发展,以前“卡脖子”的材料难题纷纷被突破,一个个西方媒体口中的“工业皇冠”技术被掌握,以单晶高温合金(5代合金的发展)、超高强度钢(G50、G31的开发)、多晶硅(江苏中能的成长)等军民两用材料的研发应用举例,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专业与社会之间发展的密切关系,同学们所学的课程乃至专业,都是在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智慧,每位同学的职业规划都与祖国的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我们学习专业知识不仅是为了自己谋取一份职业,更重要的是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从专业技术上树立社会意识以及全局观念,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民族发展结合,培养其工匠精神和爱国主义。
其次,教师要打破传统“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把握能力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熟悉每个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兴趣特长所在,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传授方法和渗透技巧。例如,在《工程材料与成形工艺》这门课程当中,可以适当增加不同状态下的金相组织观察、材料各种力学性能测试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缩小因课堂理解能力差异而产生的学习效果的差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理解、验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中向学生传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导学生要学会利用实践去验证所学知识。
结语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需要卓越的人才队伍支撑。将思政教育融入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非一蹴而就,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做好准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