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 要: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入门性质的课程,契合社会需要,主要针对电工、电子两个领域的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是主要面向高等院校非电类工科学院学生的应用型课程,意在扩充学生相关理论知识技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等活学能力,为迎接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做准备。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本课程主要涵盖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个方向的内容,电工技术主要针对电路的组成、元件等相关知识,电子技术则是侧重不同设备用电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使用。学生通过本课程能够建立电类相关意识,可以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并在自我专业领域运用相关内容,是本课程任课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1]。
一、 避免畏难心理,建立自信心
学生在任何时期、任何技能的学习,学习的启蒙阶段都是值得被关注的。这个阶段的学习决定了学生对该技能学习的初始印象。当学生对所学技能的初始印象是“容易学习的内容”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对该技能学习的印象大概率会延续初始印象,认为该技能是简单好学的,相比于初始印象就确认为“晦涩难懂”的情况,这种情况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学习时的抗拒心理就会更小。这样的情况会达成“易学心理—建立自信—获得成倍增益—取得更高分数—增强自信—更高增益—更高分数……”这样的正反馈效果,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自身能力,还有利于任课教师优秀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二、利用学生的兴趣,攻破重点难点
虽然该课程是入门级的内容,但因为涉及电类内容,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自身能力素质较弱,面对这样一门课程也是需要苦恼好久,不需要启蒙阶段的打击,也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畏难心理,对本门课程产生抗拒心理。鉴于此,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让学生由“不得不学”的被动学习转化为“愿意去学”的主动输入。据多项研究表明,积极性高的主动输入知识比被迫输入的知识掌握度更高,记忆更深刻,长久记忆的时间更长,更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深度把握[2]。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根据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特点,特提出如下教改设想:
1.舍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该课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实用技能操作等实践能力,结合其具有实验项目多、侧重实际操作多于理论知识等特点,课程设计时应该大量删减理论性知识。要找到一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自我探索中体会课程魅力。而传统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输入,学生作为课堂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显然不符合课程的教学意义。因此教改的第一步是摒弃传统教学模式。
2.引入新的教学模式
舍弃传统教学模式后,需要新的教学模式作为接替,本人的意向选择是“任务型教学模式”,选择理由如下。
(1) 教学模式与课程教学目的匹配
与以理论知识为导向的传统教育法不同的是,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设定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课堂形式作为教学导向、拒绝大量理论知识堆砌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提升自我能力和知识储备,积累技术经验[3]。
(2)教学特点与课程特点相配
该教学模式推翻了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支配关系,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主体支配课上的“任务”按照学生本人意愿进行。教学模式以解决教师布置的任务开展教学,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技术为主体内容,刚好搭配。“任务”从开始到结束一共有六个步骤:
①明确任务目的
②明确任务内容
③决定解决任务的方式
④制定任务解决计划
⑤解决、分析任务
⑥总结、汇报
四、改革教学模式的优势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任务型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对教师下发的任务探索新知新识,并且在课堂进行过程中由学生全权掌握,如果探索成功,学生获得成就感,如果不成功,激起胜负欲。不论是进行顺利还是差强人意,学生都能够体会探索实践的乐趣。不仅保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百分之百,还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提高个人能力
因为是靠自己的实践解决教师的任务,所以从任务开始运作的那一瞬间,所有的工作都会由学生自己探索找到答案。任务计划、解决任务的方式等内容将会充分锻炼学生的个人操作能力。
3. 提高团队凝聚力
上述情况是一个人进行任务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小组团队合作。实施的任务被拆分、分配给各个同学。在任务进行中,小组成员能够充分交流,锻炼每个参与的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创新,我国不断探索适合我们社会的教育模式,寻找契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向,力求找到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教育方针。本文以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引入任务型教学课堂形式简单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文章谈论角度不够全面,所谈内容不够深刻,意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本课程主要涵盖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个方向的内容,电工技术主要针对电路的组成、元件等相关知识,电子技术则是侧重不同设备用电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使用。学生通过本课程能够建立电类相关意识,可以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并在自我专业领域运用相关内容,是本课程任课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1]。
一、 避免畏难心理,建立自信心
学生在任何时期、任何技能的学习,学习的启蒙阶段都是值得被关注的。这个阶段的学习决定了学生对该技能学习的初始印象。当学生对所学技能的初始印象是“容易学习的内容”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对该技能学习的印象大概率会延续初始印象,认为该技能是简单好学的,相比于初始印象就确认为“晦涩难懂”的情况,这种情况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学习时的抗拒心理就会更小。这样的情况会达成“易学心理—建立自信—获得成倍增益—取得更高分数—增强自信—更高增益—更高分数……”这样的正反馈效果,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自身能力,还有利于任课教师优秀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二、利用学生的兴趣,攻破重点难点
虽然该课程是入门级的内容,但因为涉及电类内容,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自身能力素质较弱,面对这样一门课程也是需要苦恼好久,不需要启蒙阶段的打击,也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畏难心理,对本门课程产生抗拒心理。鉴于此,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让学生由“不得不学”的被动学习转化为“愿意去学”的主动输入。据多项研究表明,积极性高的主动输入知识比被迫输入的知识掌握度更高,记忆更深刻,长久记忆的时间更长,更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深度把握[2]。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根据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特点,特提出如下教改设想:
1.舍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该课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实用技能操作等实践能力,结合其具有实验项目多、侧重实际操作多于理论知识等特点,课程设计时应该大量删减理论性知识。要找到一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自我探索中体会课程魅力。而传统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输入,学生作为课堂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显然不符合课程的教学意义。因此教改的第一步是摒弃传统教学模式。
2.引入新的教学模式
舍弃传统教学模式后,需要新的教学模式作为接替,本人的意向选择是“任务型教学模式”,选择理由如下。
(1) 教学模式与课程教学目的匹配
与以理论知识为导向的传统教育法不同的是,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设定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课堂形式作为教学导向、拒绝大量理论知识堆砌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提升自我能力和知识储备,积累技术经验[3]。
(2)教学特点与课程特点相配
该教学模式推翻了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支配关系,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主体支配课上的“任务”按照学生本人意愿进行。教学模式以解决教师布置的任务开展教学,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技术为主体内容,刚好搭配。“任务”从开始到结束一共有六个步骤:
①明确任务目的
②明确任务内容
③决定解决任务的方式
④制定任务解决计划
⑤解决、分析任务
⑥总结、汇报
四、改革教学模式的优势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任务型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对教师下发的任务探索新知新识,并且在课堂进行过程中由学生全权掌握,如果探索成功,学生获得成就感,如果不成功,激起胜负欲。不论是进行顺利还是差强人意,学生都能够体会探索实践的乐趣。不仅保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百分之百,还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提高个人能力
因为是靠自己的实践解决教师的任务,所以从任务开始运作的那一瞬间,所有的工作都会由学生自己探索找到答案。任务计划、解决任务的方式等内容将会充分锻炼学生的个人操作能力。
3. 提高团队凝聚力
上述情况是一个人进行任务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小组团队合作。实施的任务被拆分、分配给各个同学。在任务进行中,小组成员能够充分交流,锻炼每个参与的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创新,我国不断探索适合我们社会的教育模式,寻找契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向,力求找到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教育方针。本文以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引入任务型教学课堂形式简单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文章谈论角度不够全面,所谈内容不够深刻,意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